对于美国儿童文学来说,19世纪60年代是与一连串女作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还是在50年代,女作家的成就就引人注目。最为杰出的是名闻世界的哈丽特·比彻·斯特(1811—1896)。她出生于一个教士家庭,1832年随家庭迁居到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城,在当地一所女子中学当教员,并开始文学创作。1836年,她与斯托牧师结婚后,仍然坚持创作。辛辛那提城位于俄亥俄河的北岸,河对面蓄奴的肯塔基州常有黑奴凫水逃跑。斯托夫人全家都非常同情黑奴,尽力帮助他们。在亲眼目睹了黑奴们的悲惨遭遇以后,斯托夫人终于写出了一部震惊全美国的不朽长篇小说《汤姆大叔的小屋》,于1851年至1852年在《民族时代》杂志上连载,1852年出版单行本,第一年就销售了30多万册,拥有最多的读者。这部以黑奴为主人公的小说对美国废除黑奴的南北战争起了巨大的思想导向作用,所以林肯总统在南北战争前夕接见斯托夫人时,称她为“写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
《汤姆大叔的小屋》从它问世以后,就一直成为少年儿童爱读的名作,在它庞大的读者群中,少年儿童占着很大的比例。书中的黑奴主人公汤姆大叔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宽厚仁爱,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人物,特别是他与两个白人孩子之间的真挚亲密的感情,最能打动小读者的心。他曾经冒险救了落水的女孩佐娃,从此就成为佐娃最信赖的朋友;庄园主谢尔比的小儿子乔治不遗余力地寻找他的下落,在汤姆临终前得以会面,汤姆由此感到无比宽慰。汤姆大叔与这两个白人孩子之间,已经没有种族歧视的冰山,他们的感情超越了肤色,超越了种族,实现了“人人生来平等”的崇高原则,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下平等的观念。
南北战争以后,斯托夫人为孩子们写了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小帕西·威洛》。这部作品以女孩子为主人公,主要描写家庭生活,读者对象多半是十岁以上的女孩子。这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的作品,作者结合回忆与想象创造出真实可信的儿童世界。这些特点正是当时美国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倾向,当时的美国儿童文坛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作品,例如,索菲·梅绮(别名丽别卡·克拉克)写了《小普鲁迪》(1863)、《小普鲁迪的妹妹苏塞》和《小普鲁迪的队长霍雷斯》;卢克里蒂娅·卫·赫尔写了《彼得金外传》。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当推路易莎·梅绮·阿尔科特的《小妇人》(1868)。 路易莎·梅绮·阿尔科特(1832—1888)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日尔曼市。她的父亲布罗逊·阿尔科特是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改革论者和先验论者,主张简朴、博爱,曾经开办过一所小学,因收一名黑人儿童入学,白人加以抵制,不再进他的学校。学校停办后,一家人过着穷苦的生活,已是少女的阿尔科特下决心自己挣钱供养全家。她得到埃玛森的聘用,到他家当家庭教师。1855年,她为埃玛森的女儿所讲的故事汇集成《花儿的寓言》出版,由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到1860年,她已在美国最权威的文学刊物《大西洋月刊》发表短篇小说和诗歌。南北战争时期,阿尔科特到华盛顿医院当看护,给家中写了许多书简,1863年以《医院速写》为名出版,深受欢迎。1864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怒无常》出版,1867年她出任儿童杂志《梅莉的博物馆》的编辑。1868年,她应托马斯·奈尔斯的约请,写出了《小妇人》,在波士顿出版,并亲自绘制插图两幅。由于该书的成功,阿尔科特又写出三部续集:《好妻子》(1869)、《小男孩》(1871)、《乔的孩子们》(1886)。她为孩子们创作的其他作品还有:《波莉的故事》(亦称《一个老式的女孩》)、《七个表哥》(亦称《八兄妹》)及其续集《盛开的玫瑰》《杰克和吉儿》《丁香花开》。 《小妇人》是一部家庭小说,以四姐妹为主人公,以南北战争为时代背景,描写她们在父亲出征未归期间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她们的成长过程。大姐梅格16岁,长得最漂亮,最会做针线活;15岁的妹妹乔爱奔跑、爬树,做男孩子们爱做的事;老三贝恩性情温柔,喜欢思考,怕跟不认识的人谈话;小妹妹艾米活泼可爱,充满自信。她们在家庭中都负起了自己的责任,梅格每天出去教几个小女孩读书,乔每天去陪伴她父亲的富裕的婶母,贝恩整天在家帮忙做家务,艾米也能搭上一手。这四姐妹还和她们的母亲马奇太太一起尽力帮助穷苦人家,为他们送柴火、送面包和黄油。她们也没有忘掉学习,乔酷爱看书,贝恩爱弹钢琴,艾米爱画画。平时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晚上在家排演乔写的剧本,一起到邻居家做客,组织户外集会,梅格和乔还出去跳舞和溜冰。当家庭中发生灾难的时候,大家一起承担,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先是她们的父亲病重住进华盛顿的医院,妈妈决定立刻前去照看,为了凑路费,乔把一头漂亮的头发剪下来卖掉。接着贝恩因为帮助邻居而染上猩红热,在姐妹们的细心照料下,终于死里逃生。当父亲病愈回家时,发现四个女儿都克服了原来的缺点,变得更美好了。梅格不再向往嫁个有钱人,而选择了一个情投意合的朴实的年轻人;乔注意衣着整洁,在屋子里再也不像男孩子那样大声嚷嚷,从前那个野姑娘变成和蔼、安静、性格坚强、助人为乐、心地善良的小妇人!贝恩不像过去那样怕人了,艾米也不那么任性了。四个女儿都长大了,都是很好的姑娘,她们将来会吃一些苦,但一定会非常幸福的,等待着她们的是美好的未来。这就是《小妇人》的故事,一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为了这本书,阿尔科特找到了怀念自己童年的所有资料。书中梅格、乔、贝恩、艾米就是阿尔科特四姐妹的画像,孩子们的母亲就是阿尔科特夫人的翻版。作品中的许多情节都是作者少女时代的趣事,例如家庭演出一节,确有其事。阿尔科特曾经用优美的语言回忆她和姐妹们一起演剧的有趣情景:“我们大规模地排演童话。我们的巨人从楼上连走带跌地下来,在杰克把缠在梯子上的南瓜藤,当作那不朽的豆秆砍断了的时候,灰妞儿坐了一个大冬瓜驰驱而去;一支长的黑灌肠经那看不见的手拿来长在浪费了那三个愿望的婆子的鼻子上。巡礼的修士,带了钱袋行杖和帽上的海扇壳,在空中行路;地仙在私语的白桦林里开他们的盛会;野亭里的采花的女伴受诗人和哲学家的赞美,他们以自己的机智与智慧为食,而少女们则供应更为实在的食物。”139在如此动人的回忆的驱使下,阿尔科特写出了精彩的小说篇章。 她用严格的写实手法,将四个女孩及好友的家庭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描画下来,几乎不去有意地制造悬念和情节,也不追求曲折和离奇,自然、质朴,因而被誉为美国第一部写实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家庭小说和少女小说树立了典范,确定了传统。作为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作品,它一扫以前说教的文风,让人物的语言、行动和性格表达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四个女孩子各有个性,栩栩如生,异中有同,“抱着希望,多多工作”是她们共同的生活信条,亲情和友爱是她们共同拥有的宝贵感情。在四姐妹中,刻画得最成功也最出色的是乔,从她身上,不难看出作者少女时代的影子。她思维敏捷、行动果断,富有智慧和朝气,大胆、爽朗、进取、勇敢,虽然有时害羞,有时笨拙。她会发牢骚,会戏弄别人,却喜欢像英雄一样生活。她讨厌任何约束,会面无愧色地逾越规矩,已经不再是那种只知老老实实做针线、规规矩矩读书的老式女孩,而是会生活、会写作、会工作的新式少女。然而她的新式又不是用失去女性气质为代价的,伴随着乔的成长的恰恰是女性气质的增强,鲜明的性别意识使得作品显示出少女小说的特征,乔的形象也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少女形象。 作品的整个风格是充满着淡淡的脉脉柔情,像一杯可口可乐,喝下去只觉得清凉舒畅。这种风格特别符合女孩子的欣赏趣味,这种风格也奠定了美国儿童文学的一种审美类型,很有代表性。作者路易莎·梅绮·阿尔科特被称为“19世纪的小天才”是当之无愧的。 如果说,《小妇人》是柔情满溢的少女小说,那么,玛丽·梅普丝·道奇的《银冰鞋》则是童趣盎然的儿童小说。 玛丽·梅普丝·道奇(1831—1905)也是一位60年代崛起的天才的儿童文学女作家。其父是位科学家,曾担任新泽西州一个破落农场的重建工作,此时,玛丽协助父亲创办《劳动农人》杂志。1847年,与律师道奇结婚,七年后道奇不幸去世,遂携两个儿子返居纽约。她决心从此从事创作,写出第一篇创作故事《乔治上尉和少年鼓手》,1865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子《埃尔文顿故事集》,集子中的八个故事大都取材于美国历史,同年写出并出版成名作《银冰鞋》,1873年创办了全美最优秀的儿童文学杂志《圣诞老人尼古拉斯》(简称《圣尼古拉斯》)。 道奇为《圣尼古拉斯》杂志命名、撰稿,并任第一任主编长达25年之久。她的创造在于制定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理想读物的办刊宗旨,主张杂志应该刊登优秀而有趣味的科学、历史、传记等故事。在道奇的主持下,这份杂志的格调、选稿标准以及插图质量都很高,有不少撰稿人是世界文坛的巨匠,为美国少年儿童刊出了英美两国最负盛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路易莎·梅绮·阿尔科特、马克·吐温、吉卜林等都是它的长期作者,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便是首先发表于此的。阿尔科特则于1877年受《圣尼古拉斯》杂志的委托写成了儿童连载小说《丁香花下》。该杂志直到1943年才停刊,始终是衡量儿童杂志水平高低的标尺,记载着道奇对儿童文学的贡献。在道奇生命的最后七年,她隐居山乡,把《圣尼古拉斯》刊登的诗歌整理成《婴孩世界》《婴孩新世界》两册出版;将自己创作的儿童诗歌也分为两册出版,名为《青春岁月》和《普拉克地方》。 《银冰鞋》是道奇儿童文学主张的成功实践,是美国第一部描写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儿童文学作品。运动是孩子的天性,运动也是发挥孩子才能的方式和锤炼品性的过程。道奇通过运动描写孩子,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在运动中焕发童心的世界。《银冰鞋》出版后,在30年间用6种语言印了100多版,至今仍拥有广泛的读者,道奇夫人也因这部极负盛名的作品而荣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蒙迪昂文学奖”。 《银冰鞋》从内容到形式都为儿童所喜闻乐见,书一打开,浓郁的儿童情趣就迎面扑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有趣。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有独特风情和传统的荷兰小镇,以一次盛大的孩子们的滑冰比赛为线索,构成异国情调的背景和体育活动的情节,对小读者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小镇在运河边上,人们用滑冰来代替走路,“工人们穿着冰鞋向工厂滑去,做生意的妇女头上顶着沉重的篮子匆忙地向小镇滑去”,就在这么奇特的异国风情中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让我们结识了主人公——哥哥汉斯和妹妹莱脱。这是两个穿着自己用木板做的冰鞋来滑冰的穷苦孩子,父亲病重,他们要帮妈妈干活,因此只有清早才有时间滑冰。他们的家庭生活情状反映了荷兰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作者饶有兴趣地叙述道:“荷兰这个国家地势很低,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平面以下。因此沿海建筑许多堤坝挡住海水,以免流向陆地。全国各地有许多河沟、运河、大江和大小不同的湖。夏天,人们在这些江湖上捕鱼、划船;冬天,人们在江湖上滑冰,这是通向各处最近的道路。”“荷兰人民经常要和大海做斗争。为了维修旧堤,建筑新堤,每年要花费许多钱。如果堤坝损坏了,海水就会冲入陆地,人民就会遭受巨大损失甚至丧失生命。”“每年一到春天,洪水上涨,工程师和工人们日夜守卫在堤坝上。”“汉斯和莱脱的父亲,在堤坝上已经工作了许多年。有一天他正在堤上修理时,一阵可怕的风暴突然袭来,使他重重地摔了一跤,头部受了重伤,他的生命长期处在危险中。”作者描绘了一幅荷兰人民的生存图,表现了荷兰民族的精神性格。 在这个典型的荷兰乡镇,一次传统的盛大的孩子们的滑冰比赛即将举行。为了准备比赛,男孩小分队组织了为期一周的滑冰旅行,沿着他们的滑冰路线,作者又让我们饱览了一遍荷兰的风光民俗、文化艺术。孩子们经过由95个小岛和200座桥组成的大镇阿姆斯特丹,到美术馆观看荷兰艺术大师的许多杰作,他们对战争和打猎的图画最有兴趣。孩子们在古老的哈勒姆城镇,看到有一家门口放着一个美丽的红色针垫子,表示生了男孩;有的人家门口却放着白色针垫子,表示生了女孩。他们还到哈勒姆教堂去听美妙的音乐,那儿有一台奇异的风琴,是德国著名作曲家亨德尔曾经弹过的,留下了一个有趣的传说。去莱顿的路上,孩子们一边滑冰一边讲故事,讲了荷兰妇女机智救丈夫的故事;还讲了哈勒姆的小英雄用身体堵洞挡水的故事。到了莱顿,孩子们看到了冰椅,看到了冰船,冰船有很大的帆和滑行部件,还有掌握方向的舵,在冰上飞快地,就像船在水中行驶一样滑行。到达美丽的首都海牙以后,孩子们花了两天时间,参观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和许多其他的大型公共建筑物。作者就是如此巧妙地将荷兰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组织进情节,不动声色地将小读者带进荷兰的地理、历史中去。 更让小读者难忘的是小说最后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的富有荷兰民族文化特色的滑冰比赛盛会。人们穿着民族的服饰——木鞋和多层裙:“这种木鞋形状像一只小船,头部稍往上翘,鞋底虽厚,但穿起来却行动自如;鞋内填有稻草,穿在脚上又软又暖。”“这种多层裙一般情况是:内层是蓝色裙子,外层是白色裙子。”“孩子们的衣着更是五花八门、鲜艳夺目。有些孩子踩着高跷来回走着。这真是个好主意!他们甚至能够看见高个子男人的头上有什么东西。”整个赛场也别具一格:“这个城镇的重要人物坐在特制的亭子里。”“在冰上竖立着高大的白色的柱子,柱子上挂着各种彩色旗帜,迎风招展。这些柱子标志着距离起点有半里路。按照规定,滑行者要先从起点线滑到柱子那边,然后再返回起点线,这样滑行距离正好是一里。”最后发奖的场面也有特色:“这时乐队高声演奏进行曲,所有参加比赛的男孩和女孩们排成一列。……他们随着音乐的节拍滑行。这个队列像一个整体在行动,开始缓慢地,然后越来越快地滑行,最后在市长夫人的亭子面前站成一圈。”多么美妙的情景!此情此景,本来只有在荷兰的国土上才能看到,作者却把它写进美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让美国的孩子领略、欣赏。 《银冰鞋》在美国出版以后深受欢迎,这不仅仅因为荷兰人是美国最早的一批移民,更因为道奇把异国的文化介绍到了新兴的美国。对于荷兰来说,文化得到了传播;对于美国来说,可以借鉴古老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中,形态可以多种多样,但却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尚无传统可循的国家,尤其欢迎别国文化的渗透和浸染。《银冰鞋》所描述的荷兰民族那特定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顽强、智慧和乐观精神,都是值得移植的异国文化精华。 另一方面,美国新兴文化的价值观念又在作品中起到统率的作用,灵魂的作用,这主要通过书中的兄妹小主人公表现出来。汉斯15岁,善于用木头雕刻各种各样的东西,卖给人家,能挣一点钱添补家用;莱脱12岁,她也能挣一点钱,会照看邻居的鹅,还知道怎样去照料花和蔬菜。正是这对兄妹,在滑冰比赛中表现得最出色,妹妹莱脱获得了银冰鞋,哥哥汉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将自己的冰鞋带送给好朋友彼得用,使彼得获胜。汉斯学业优秀、品德高尚,用打工挣来的钱医好了父亲的病,自己也因此被医生选为接班人而获得读书深造的机会。汉斯的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奋斗自立的精神——当时美国的时代精神。这个时代美国的英雄人物、学习楷模,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的个人奋斗史《自传》、他的《穷苦的理查德年鉴》影响着年轻的美国人。在汉斯的身上存着富兰克林的影子,有着美国式的奋斗精神。书中的主要人物,除了穷苦的两兄妹之外,还有一群滑冰的孩子。其中,有钱人家的孩子对两兄妹所取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歧视,有的友好,通过他们的相处过程,作者大力褒扬不分穷富互助友爱的平等精神,这也体现了美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正如康马杰所论述的那样:“在整个19世纪,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和文学、宗教和政治,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140 斯托、阿尔科特、道奇,这三位率先登上美国儿童文坛的女作家都具有开创意义,她们的文学精神基本一致:歌唱平等和博爱。在她们的作品中,超越肤色、财富的关怀和友谊得到了人道主义的赞颂。她们也歌唱劳动和知识,在她们的笔下,劳作和书籍同样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双手和大脑同样是一个健康发展的孩子所需要的。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女作家就像仁慈厚爱、循循善诱的慈母形象,她们在美国儿童文学史上写下了充满柔情和爱心的一章。 这些女作家的主人公大多是女孩子,即使有男孩子的形象,也大都属温良型。那些既淘气又聪明的顽童形象,只有在男作家的笔下出现,他们从70年代起,开始在美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60年代:女作家率先登上儿童文坛: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891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感悟人生的深刻语句09-06
2 螺蛳粉由来09-12
3 经典句子,诠释生命的深刻内涵09-12
4 回归传统09-12
5 经典句子,勾勒人性的深刻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