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法国童话还拥有一连串响亮的名字和一连串可以说同样响亮的童话作品。
夏尔·诺迪埃(CharlesNodier,1780—1844)在19世纪初的法国文学中一般被认为“并不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作家,却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活动家”370。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的浪漫派”中的一节专门谈到诺迪埃,开头是这样介绍他的:“从1824年开始,雨果、大仲马、拉马丁、圣伯甫、缪塞和维尼,几乎每星期天晚上都要在一个朋友家里聚会。这个朋友在那一年定居在巴黎郊外军火库附近的一所简朴的房子里,人们管它叫‘小推勒里宫’。他们的主人,论年纪是属于上一世纪的人(他诞生于1780年),然而就精神状态而言,他已经预见到一种新生的文学,因此他立刻毫不踌躇地把这种文学置于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名字就是夏尔·诺迪埃。”
但是在儿童文学史上,这位1833年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的作家所占有的地位显然重要得多。在法国当代一些儿童文学史家所撰著的《法国儿童文学史》中,就设有诺迪埃的专节。诺迪埃的生涯一直是光怪陆离、历经沧桑的。这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他的想象和性格——“他生活在传说的世界里,生活在奇幻的神话和鬼怪故事的世界里”。371勃兰兑斯曾经说,如果真有一位小仙女站在一个凡人的摇篮旁边,这个凡人就是夏尔·诺迪埃了。诺迪埃写过不少奇妙优美的幻想故事,如《伊涅斯·德·拉斯·西拉》《面包屑的妖女》等。这些幻想故事(通常被认为是幻想小说)中所具有的各种狂放不羁、错综曲折的幻想情节,使它们对儿童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吸引力。此外,诺迪埃还写过《布里斯凯的狗的故事》《蚕豆宝宝和豌豆花儿》《好心的司命神》等童话作品。他的童话情节简洁,但是风格清新,富有情味和表现力。
诺迪埃作为19世纪法国童话创作的先行者之一,显示出了独特的幻想和文体创造能力。例如,他甚至想到利用印刷术来加强其作品的幻想效果。372在他的著名故事《波西米亚国王和他的七座城堡》中,他用尽了印刷术的所有方法。铅字听从他的指挥,可以变得很长很长,从书页的顶端伸延到底部;他又一指挥,它们又立即缩小到微乎其微;他尖叫一声,它们便惊慌失措,站立起来;他忧郁沉闷了,它们便在字里行间垂头丧气。那些铅字已经和插画不可分离地打成一片,随着心境一时的变化,他交替地运用着拉丁文和哥特文。有时,铅字头朝下倒立着,读者就得把书倒过来阅读;有时铅字密切地结合着情节,以致一句走下楼梯的描写必须排成下面的形式: 因此, 主人公 走下 楼梯 完全 垂头 丧气。 我们无法贸然断定说诺迪埃给了他的后来者以什么样的影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诺迪埃作品中的幻想力、创造力,在晚些时候的法国童话作品中都有着某些相似的呈现或影子。正如勃兰兑斯在上述同一本书中分析诺迪埃的历史地位时所说的,诺迪埃“这个人物在这一时期的文学里可以说是单枪匹马达到了浪漫派幻想的顶峰”;这种幻想的超自然性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要素之一,在许多作家作品那里都是存在的,例如,“在乔治·桑晚年给她的孙子们写的美丽的童活中,也出现了这种要素的影子”。 大仲马(AlexandreDumaspère,1802—1870)在法国学者撰写的《法国儿童文学史》一书中也是享有专节地位的一位作家。其缘由之一是因为他的小说作品广泛而持久地进入了儿童读者的阅读视野。大仲马也为孩子们写过童话作品。他的《一个榛子夹的故事》(1845)是根据德国作家E.T.A.霍夫曼(1776—1822)的一则故事演化而成的。作品讲述德国纽伦堡的一个小姑娘玛丽,眼见她的教父德罗塞尔马耶的侄儿纳塔尼埃尔被鼠国的魔法变成了一个长胡子的榛子夹,便帮助纳塔尼埃尔杀死了长有七个头的鼠国国王,使他又恢复了英俊小伙子的原形,并当上了国王,他和玛丽共同治理这个王国;22000多个玩具娃娃都来参加婚礼……这篇童话情节曲折,诙谐有趣。据说在法国,孩子们看见圣诞树便会联想到榛子夹的故事。 保尔·缪塞(PaulMusset,1804—1880)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阿尔弗雷德·缪塞的哥哥。他受英国作家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影响进行童话创作,中篇童话《风先生和雨太太》(1860)是一部广有影响的作品。 作品叙述贫苦的磨坊主约翰·比爱尔在妻子病重、儿子嗷嗷待哺的窘境中求救于风先生和雨太太。这天夜里,守护神模样的风先生和仙女模样的雨太太先后来到磨坊主的茅屋,答应比爱尔,每天派微风和小精灵关照他的磨坊,派晨露和小云关照他的菜园。他们还分别许诺,在比爱尔遇到困难时,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作品生动地描述了比爱尔一家如何在风先生和雨太太的帮助下获得幸福和快乐,以及他的儿子小比爱尔在风先生、雨太太的帮助下战胜丹麦入侵军,赢得骑士称号,并终于和美丽的男爵女儿玛格丽特结婚的过程。 整部童话洋溢着浓郁的民间童话气息,同时又自出机杼,奇异别致的风先生、雨太太代替了仙女和魔鬼等传统超人形象;小银桶、小金桶、小铜箱等宝物形象充满神奇的魅力。如风先生第一次送给比爱尔的宝物是一只小银桶和一根小棒。用小棒敲击银桶,奇妙的景象就出现了:“小桶马上分为两部分,好像一口橱。在一边是一个小厨房,在另一边是一个小小的食料房。厨房里,可以看见有缝针大小的炙肉叉、顶针大小的罐子、极小的蒸罐和煎锅。看了这种情形,真是要令人笑死。一个厨子,长短不过三寸,戴了一顶棉睡帽,一直罩到耳朵边;还有两个小仆人在灶头边工作,吹火啦,炙肉啦,调味啦,忙个不停。他们在那里烤着蜜蜂那样大小的火鸡和不及苍蝇大的童子鸡,煎着比初孵出的蚕还要小的鱼,那里还有针头那样大小的切碎的蔬菜。同时,有两个和厨子同样长短的男仆,在食料房里料理杯、盘、碗、碟。他们正在揩拭那些银币大小的小瓷盆和好像是给麻雀用的小玻璃杯。他们在一个瓶里倒了两滴酒,又在一个水晶瓶里倒了两滴水。顷刻间,那桌筵席已经预备好了。”当一切安排停当后,小银桶便很快地关好,小矮人也消失了,而桌子上的盆子都变成了寻常大小的真的菜盆,熏鸡是真的熏鸡,鱼是鲜美的大鱼,大酒瓶里充满了美酒,刀叉是真银的美丽的大刀叉。不难看出,缪塞的描述确实是受到了《格列佛游记》的影响。而对于法国童话来说,也的确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趣味性。 《风先生和雨太太》列入“埃泽尔丛书”出版后广受欢迎。今天,它已经成为法国和其他国家许多小读者所熟悉的一部古典童话名著。 爱德华·拉布莱依(EdouardLabulayt,1811—1883)是19世纪法国的政治家、法学家。他的主要活动不是在文学领域里,而是在社会科学,特别是法学领域里。他在政治、法律和历史方面有数量较大的著述。但他在文学创作,尤其是童话创作上也留下了一些著名的作品,如《蓝色童话集》(1863)、《新蓝色童话集》(1866)。好些年后,他还出版过《最后一批蓝色童话》。这些童话的出版和传世使拉布莱依成为19世纪重要的法国童话作家之一。 拉布莱依曾经在自己的童话集序文中,把童话作为发展孩子的美感、幻想能力、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强有力的源泉,予以高度评价。他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认为儿时读过的童话的诗意能让他品尝一辈子。 拉布莱依对民间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他的童话创作往往取材于法国和土耳其、意大利、挪威、冰岛、斯洛伐克等其他国家的民间童话故事。作为学者,他把这些民间童话作为各民族人种学和民俗学的最新鲜活泼、最生动有趣的材料加以研究;作为作家,他从这些故事中获得了自己创作的丰富灵感和素材。当然,“当他取这些童话的题旨或受这些童话触发、启示进行创作时,他所服从的是道德劝诱的创作使命”,373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艺术理想。 作为一名带有政治背景和政治家身份的作家,拉布莱依的童话创作带有突出的政治讽刺意味和社会批判情绪。这从他广有影响的《噼——啪——治理国家的艺术》《牧人总督》《野蛮人瑞尔朋》等作品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例如《牧人总督》中所描述的那位巴格达总督阿理,在总督的职位上养尊处优、庸碌无为。后来因故被苏丹下令扔到了荒滩上,无奈之中他带着女儿莎尔玛得约逃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沦落为一介平民的阿理这才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做,他陷入了天天忍饥挨饿、挨打受骂的困境之中。为了谋生,他只好去给人放羊,成了一个牧人。后来,他的女儿被当地总督的儿子看中,阿理却坚决拒绝把女儿嫁给一个“只有一双又白又嫩的手,什么活儿也不干”的人。爱情的力量终于把总督的儿子也改造成了拥有自食其力技能的人。当官运又降临到阿理头上,苏丹准备使这位牧人再次成为一个总督时,他却毅然辞掉了“这个不再引诱他的光荣”,仍然回到大马士革,天天在自己的园子里从事松土、削草、接枝、修剪、灌溉等劳动。他还自己负责教育三个外孙,让他们每人都学一种不同的职业。为了让外孙们的心上铭刻着他的教训,他还在房子和园子的墙上雕刻上了这样的格言:劳动是永远不能缺少的唯一财富;你能够依靠你的双手去劳动,你就永远不会伸手去求乞;当你懂得了赚一个巴拉所付出的代价,你就会关心别人的利益和疾苦;劳动会给你健康、智慧和快乐,劳动和厌倦永远不会居住在一座屋子里。 颂扬劳动当然是这部童话一个鲜明的题旨。但是,在对官场人物鄙视劳动、庸碌无为的恶习的鞭挞中,在对主人公通过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后视官场为深渊的心理揭示中,作者不也正透露了自己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政治讽刺意图吗? 政治意念的侵入,对于童话和儿童读者的阅读天性来说,都很容易构成一个艺术上的威胁。但是,拉布莱依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避开了这种威胁,或者说,他对童话艺术性的驾驭能力使他在作品中抵消了这种威胁。拉布莱依算得上是一个童话叙事的高手。他的童话,描述细腻而又并不冗杂沉闷,风格幽默而又决不陷于粗俗肤浅,富于哲理而又能避免生硬牵强。例如《噼——啪——治理国家的艺术》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篇名有些令人不解甚至望而生畏,但是,只要打开作品,那充分舒展而又精巧的情节展开,那夸张幽默而又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就会令读者产生很高的阅读兴致和可能随之而来的阅读好感。是的,拉布莱依童话能流传至今,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由于这些童话所拥有的经典性和稳定的读者群,它们被列入了在巴黎出版的《千种故事丛书》。 奥克塔夫·弗耶(1821—1890)出生于圣洛,以历史剧和通俗喜剧开始创作生涯。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个罗马资产者》(1845)、《赞成与反对》(1853)、《夜儿梦多》(1855)。他的传奇小说是说教性较强的理想主义小说的代表,在“第二帝国”时期享有盛誉。1862年,弗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中篇童话《驼背矮人历险记》是一部能够让弗耶的名字不被法国儿童文学史遗忘的作品。这部童话所显示的荒诞滑稽而又流畅自然的叙事风格,为总体上说来比较缺乏趣味性的19世纪法国童话增添了一缕怪诞快乐的美学效果。 请看主人公驼背小矮人的“亮相”:船夫皮尔西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结婚20多年了,正当他们为一直没有孩子而发愁时,一只大猫和一只小鸟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婴儿。皮尔西大妈欣喜万分,“母亲的眼睛是宽容的,并不在乎孩子身上多一个或少一个肉坨。可这个漂亮的娃娃前面是鸡胸,后面是驼背,一前一后,正好平衡。至于孩子的面孔,除了一个鹦鹉鼻子和一个往上翘的尖下巴,并不特别令人讨厌”。而皮尔西大叔却正好相反,他被惊得目瞪口呆!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只见小娃娃跳下地,“他摇摇摆摆,蹦蹦跳跳,做出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然后,他突然用鸡胸顶地,让身体像陀螺一样飞快地旋转起来。表演结束后,他跪倒在皮尔西大叔面前,对他扮了一个非常滑稽的鬼脸,接着伸出手,轻轻地捋着大叔的胡子。老天爷!皮尔西大叔一辈子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他捧腹大笑,笑得肚皮整整痛了八天……他对心里乐开了花的大妈说:‘他是魔鬼那里来的也好,他是驼背也好,我都不在乎。我要留着他。这娃娃实在太可爱了!’。” 这个热闹滑稽的场面,预示着整部作品将要贯串始终的荒诞、诙谐、风趣的艺术风格。而这个外貌丑陋却浑身充满智慧、胆识的驼背小矮人,也的确为读者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热闹的活剧。小矮人长得出奇地快,出生才6个星期,看上去就有十五六岁的模样了。他聪明机智,口齿伶俐,讲话头头是道,又喜欢动脑筋。他凭着智慧进入了王宫,并用妙计吓跑黑人特使,拯救了陷于困境中的公主;在蒙冤受屈的时候,他又略施小计报复了嫁祸于自己的总管;当10万英军兵临城下,局势万分危急时,他竟收集了全城的镜子悬挂于城墙上,结果不费一枪一弹,智破敌军……整部童话情节生动曲折,场面斑斓多姿,是一部好读又好玩的作品。 但仅仅拥有“好玩”,对于一部优秀的童话作品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一部优秀的作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总是同时会以自己的方式照亮人类的精神生活或世相生活的某些方面,总是会自然而然或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独到感受和阐释能力。驼背小矮人及其活动的世界无疑是艺术幻想的产物,但这个世界所透露的人间消息是深刻的、动人的。例如,当驼背矮人决心通过艰苦的学习,变得博学多才的时候,他相信人们会因此忘记他生理上的缺陷,他的面孔也会因此变得美丽起来;而当他以残疾的躯体与那些愚蠢而残暴的权贵周旋的时候,他表现出了超常的信念、智慧和力量。于是,通过离奇的情节展示,作者向读者传递了关于人的本质和力量的一种诠释。正是这种诠释,使这部风格怪异的童话获得了更为有力的艺术表达。 在法国文学史上,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主要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而被载入史册的。他也写过一些美丽动人、流传至今的童话作品。例如收在使他一举成名的小说、散文集《磨坊文札》(1866)中的《塞根先生的山羊》,写于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的《三只乌鸦》等。 《塞根先生的山羊》叙述了一头温顺而美丽的小山羊带给我们的充满悲壮意味的故事。塞根先生的小山羊布朗盖特不满足于在后院的小园子里被拴在木桩上安闲吃草、悠然散步的生活,它向往自由,向往那高高的大山。终于,它不顾主人的劝告,悄悄从窗口跃出,逃到了山上。“整个山上都像过节一样地欢迎小山羊。再也没有绳子,再也没有木桩,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妨碍它了。小山羊尽情地跑啊,跳啊,尽情地吃着山上的青草”……傍晚,它听到了狼的嚎叫,也听见塞根先生召唤它回家的号角。但是,它再也不愿回到那不自由的生活中去了,它宁愿留在这大山之上。它凭借着勇气和嫩弱的犄角与恶狼搏斗。最后,当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缕光辉、村庄里传来了公鸡的啼鸣时,小山羊躺倒在了地上,那美丽的白外套上染着斑斑的血迹…… 借助小山羊的故事,作者表达了“不自由,毋宁死”这样一个沉甸甸的主题。这个主题由于小山羊的温顺和美丽,由于小山羊的执着和悲壮而得以强烈地凸显出来。与《磨坊文札》中那些优美清丽、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一样,这篇童话也以优美迷人的笔调描述了小山羊的向往和获得自由时的欢欣,这无疑使作品的主题表达获得了一种稳固而又美妙的依托。 《三只乌鸦》同样描述了一个精短而惨烈的故事。一整天的激战之后,一个年轻的法兰西士兵躺在地上——他那苍白的脸正对着铅灰色的天空,两只手上沾满了泥,军大衣被子弹打穿了好多洞……但是他并没有死。三只觅食的乌鸦飞来了,它们带着神气而高贵的样子,商议着怎样将这位小战士分而食之。小战士又抬起了头,心里燃烧的怒火使他的神志清醒了一点儿,他终于用两只手支撑在祖国的土地上,试着站了起来。远处,三只乌鸦正在偷偷地看着他。当看见他费劲地在身边找寻他的武器的时候,三只乌鸦一齐张开翅膀,向着充满黑暗的北方飞走了。 这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小战士一息尚存仍顽强抗敌的英雄主义气概,正是法兰西人民在保卫自己民族和国土斗争中所显示的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因此,它与都德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法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爱弥尔·左拉(EmileZola,1840—1902)以《卢贡·玛卡尔家族的命运》《萌芽》等鸿篇巨制闻名于世。他的小童话也写得清浅好读,颇耐回味。《猫的天堂》中那只又肥又胖的安哥拉小家猫厌倦了主人家舒适而温暖的生活,竟拟订了出逃的计划。在出逃成功并度过了最初的新奇而快乐的时光后,严峻的生存问题摆在了这只从小娇生惯养的小猫面前。尽管有几只野猫的帮助,但它已经丧失了那种充满野性的顽强的生存能力。作品中那只处处试图帮助小家猫的老雄猫认为,像它这么胖的猫,生来是不能领略自由这种充满艰辛的乐趣的。于是它被送回了主人家,并真心接受了主人用掸子一顿痛打,因为它认为:真正的幸福天堂,就是关在一间有肉吃的房间里挨打!这同样是一篇对“自由”的童话式的阐释文章。有趣的是,与都德笔下那头追求自由不惜以生命相许的小山羊恰恰相反,左拉笔下的这只小家猫是以重回“牢狱”为代价而终于放弃了自由。 阿纳托尔·法朗士作为一位具有纯朴、慈爱心灵的作家,不仅为孩子们写过一批精美畅达的散文作品,而且也在童话世界留下了他的想象和创造。他的童话《蜜蜂公主》(1882)在19世纪的法国童话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部中篇童话的法文原名为《蜜蜂》。由于这一篇名容易为读者误认为是一部昆虫科学读物,故中文译本改用了这一具有童话风味的篇名。作品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白国王子乔治与克拉丽德王国的公主蜜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们之间有着天真纯洁的友情。年龄渐长的两个孩子充满了好奇心。一次他们偷偷溜出城堡,要去看看那据说住着一群水妖的大湖。当他俩陶醉于“湖泊娇弱文静的美貌”时,不料乔治被水妖捉到了水底,蜜蜂公主则被矮人国抢走。在经历了一番磨难和考验之后,他们终于团圆并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蜜蜂公主》在某些方面显然沿用了民间童话常用的套路,如王子公主的爱情故事、魔境奇域的历险磨难等等。但法朗士仍然在这部作品中显示了他突出的艺术才能。除了主题表达的集中有力之外,作品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两点:一是作品中对两位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及其友情和爱情的形成、发展描绘得细腻多姿、丝丝入扣,这就突破了传统童话通常对于人物形象的粗线条、类型化的表现范式,而使人物具有了更丰满的艺术表现力;二是在叙述语言方面,《蜜蜂公主》把典雅清丽的文字风格与通俗流畅的口语风格融为一体,使作品既具有民间童话语言通俗生动的特点,又兼具雅训精致的文学美质。 除了上述作家外,19世纪值得提及的童话作家还有吕迪亚尔·基普兰(RudyardKipling)。他是继拉封丹之后专为孩子们写作动物故事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让孩子们看到了神秘东方的一角——印度原始森林中的动物世界。他笔下的动物形象富有个性和人情味,给小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19世纪的童话-其他童话作家: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8861.html
推荐文章
02-04
1 有关青春的诗句或名言01-26
2 世界经典名著系列图书09-12
3 经典句子:经典文学的魅力之句01-24
4 日记大全100字12-16
5 写给男朋友分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