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桃子的儿童文学——以《阿信坐在云彩上》为中心
“对儿童文学家石井桃子,只能从创作、翻译和批评这三个领域一起来论述,而且缺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恐怕便无法论述战后的我国儿童文学。她给儿童文学界做出的功绩就是如此之大。”这是日本儿童文学学会编著的《日本儿童文学概述》一书中,对石井桃子所做出的评价(该执笔为清水真砂子)。的确,在日本儿童文学界,像石井桃子这样以精力旺盛的活动和多彩纷呈的贡献给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和阅读者从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人物实属罕见。
石井桃子1907年生于琦玉县浦和市。从日本女子大学英文专业毕业后,曾先后在文艺春秋、新潮社、岩波书店等出版部门工作。离开岩波书店后赴美国留学约一年。回国后一边从事著述,一边创办了“桂树文库”(家庭图书馆)。1954年因卓越的儿童文学活动而获菊池宽奖,1980年获伊藤忠纪念财团的文库功劳奖。
石井桃子的儿童文学翻译活动是从1940年翻译英国作家米尔恩的著名童话《小熊温尼·菩》开始的。之后她翻译了大量作品,比如《英国民间故事》《埃丽娜·法杰恩作品集》《彼得拉比特图画故事系列》《小房子》《生命的历史》等。石井桃子翻译的作品在书架上是立不住的,因为它们都被读者抽出来捧在手中。仅从这一事实便可了解到石井桃子的儿童文学翻译工作的业绩。她翻译介绍的众多世界水准的优秀作品对日本儿童文学创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评论方面,石井桃子发展了与人合译的丽利安·史密斯(加拿大)的著名著作《儿童文学论》的理论观点,于1960年与他人共同出版了《儿童和文学》一书,为战后日本儿童文学提出了堪称革命性的主张。此书以“儿童的文学生动有趣”“明白易懂”这一“世界性的儿童文学准则”(实际上基本是欧美的儿童文学准则)来重新审视与此准则完全不同的日本儿童文学,震醒并深刻影响了战后的日本儿童文学界。虽然对石井桃子等人的主张,许多人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有鼓吹技术主义,忽视了作家这一创作主体的倾向,但无论如何,《儿童和文学》对日本幼年文学忘记儿童的尖锐批判,以及提出的新的具体的创作方法,对日本儿童文学,特别是幼年文学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使之形成了巨大的潮流。在这潮流中占据了显赫位置的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神泽利子的《小卡姆历险记》等已成为战后日本儿童文学的名作。 事实上,除了创作、翻译和批评这三个领域,石井桃子在儿童图书出版、儿童读书运动方面也发挥了莫大的作用。她所创立的“桂树文库”成为日本地域文库的先驱;她作为儿童图书的编辑,战前在新潮社,战后在岩波书店,编辑出版了图画故事名著《小黑孩桑布》,以及《日本少国民文库》《岩波少年文库》《岩波儿童图书》等众多的儿童书籍。 现在来看看石井桃子的儿童文学创作。石井桃子的创作活动始于1944年,当时她在东京执笔写作《阿信坐在云彩上》。在此之后她又创作了《山里的孩子们》(岩波书店,1956年)、《山上的猫汤姆》(光文社,即现在的福音馆书店,1957年)、《三月偶人儿的月亮》(福音馆书店,1964年)、《贪吃的花子》(福音馆书店,1965年)等作品。近些年,石井桃子创作发表的《年幼的故事》可以说是优秀的自传文学。 在石井桃子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给战后日本儿童文学带来最大影响,得到最高评价的当推长篇童话《阿信坐在云彩上》。 《阿信坐在云彩上》创作于战前,出版于战后。1947年由大地书房出版之初并没引起什么注意,然而,1950年再次由光文社出版后,获第一届文部大巨奖,博得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阿信坐在云彩上》之所以逐渐扩大影响,与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关系至为密切。可以说,作品的内容切合了战后日本社会知识阶层的教育观和家庭观。 小学二年级的女孩阿信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发现妈妈瞒了她,带着哥哥到东京去了,这使她很伤心。当她爬到池塘边的树上玩时,看到水面映着天空的云彩,很是有趣。后来,她不慎失足落水,感到身子轻飘飘地浮到天空上去了。她向飘来的一朵睡椅式云彩跳去,云彩上一位白胡须老爷爷用大竹筢把她钩到了云彩上。阿信在云彩上对这位白发老爷爷讲述了她、哥哥、爸爸、妈妈的一系列故事。阿信出生在东京,在五岁那年得了赤痢,这场大病差点夺去她的生命。病后,爸爸、妈妈为了她的健康,便全家搬到了离东京20多里地的乡村。由于阿信生病体弱,特别得到妈妈的疼爱,用哥哥阿毅的说法是,“阿信是惯坏了的孩子”。 阿信很懂事,又能干,在家里主动帮助妈妈做事;在学校里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各门功课总是全优,而且马上就要做年级的大班长了。与阿信相比,阿毅则属另一类型的孩子。他比阿信大两岁,读小学四年级。在阿信讲的故事中,哥哥阿毅似乎是一个有许多缺点毛病的孩子,比如他很贪心,常常抢阿信的点心吃;他为了好玩儿,突然跳上公路大喊“停车”,拦住汽车,害得妈妈挨了司机好一顿训斥,他自己也挨了爸爸一顿揍;他学习上马虎粗心,常常因为疏忽而得乙。奇怪的是,老爷爷听了这些故事却流露出对阿毅的喜欢:我对你哥哥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感到他真叫人佩服,因为有你这样各方面都出色的妹妹,做哥哥是不容易的。他并没有因此变成怪脾气,反而各方面做得都不错。他身体结实,不爱撒娇,大自然的伟大艺术,花鸟草木、天空、河川、人、狗、飞机、汽车等,都吸引着健康活泼的哥哥。“阿毅好像我的云彩,有弹性,不会屈服,也压不坏。”听了老爷爷的话,阿信突然感觉到哥哥是那么好,并觉悟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决心做一个谦虚、诚实的孩子。后来,老爷爷从睡椅式云彩上撕下一块小云彩,用它把阿信送回了有着慈祥的父亲、温柔的母亲、活泼的哥哥的温暖快乐的家…… 从上述情节可以看出,《阿信坐在云彩上》虽然不同于司空见惯的“好孩子童话”,但仍然是一种位于更高层次的教育童话。不是把欣赏的目光放在阿信身上,而是放在阿毅身上,这正表现了具有西欧文化修养的作家石井桃子那种进步而切实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这部作品站在儿童的心理、思维逻辑的立场上,对阿信和阿毅的形象做了精彩的描写刻画。尽管云彩上的老爷爷的设置显得有些不自然,其话语不免有说教之嫌,但由于有了生动的儿童形象,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没有沦为一种教育观念的图解,而是充满了生活的底蕴,读来令人感到亲切、温暖。也许正是如此,人们才认为这部作品似乎不采取设置云彩上老爷爷的童话构思方式,而是直接采用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会更加自然,更有艺术魅力。563 作品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表现出作家深入儿童的心灵后,对儿童心理、行动的熟知和理解。比如,顽皮的阿毅玩起来不顾一切,穿着泥鞋跑进屋里,弄脏了妈妈做的针线活儿,令妈妈十分伤心。然而作家并非用简单的道德评判的眼光来看待阿毅这一举止,而是在富于幽默感的描写中流露出对阿毅这样贪玩且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点的富有活力的儿童的理解和同情。石井桃子站在儿童价值观立场上的这种创作姿态,的确是儿童文学创作中值得特别重视和大力提倡的。 作家对儿童心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之处很多,最精彩的当然要属阿信发现自己的妈妈又是一个叫雪子的人而十分惊奇这一处了。 大概在阿信五岁的时候,一个大雪天,阿信从妈妈的笔下看到了“雪”字,而且知道了妈妈的名字就叫“雪子”。 因为用字来写,妈妈就有一个漂亮的名字,所以阿信十分惊奇。 现在想起来十分可笑,可是当时远没到上学年龄的阿信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是呀,爷爷、奶奶还有爸爸有时管妈妈叫“雪子”。可是,阿信对此并没有留意。她认为妈妈就是阿信的妈妈,不管走到世界上的什么地方,只要说“这是我妈妈”就行了。 可是,妈妈……原来是叫作“田代雪子”的这个人。这事多么不可思议呀。 对阿信来说,这是一个大发现。从那以后,一直是一个整体的妈妈和阿信之间出现了缝隙。并且这个缝隙让阿信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说因为这个缝隙,阿信觉得妈妈更加重要了。 这里面写到的阿信与妈妈之间出现的“缝隙”,可以说是阿信认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而且各自具有互相尊敬的平等和独立的人格的契机。儿童的自我发现和他人发现,由“缝隙”做了象征性的展示。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中译本《阿信坐在云彩上》(梅韬译)里,此处的翻译与原作出入较大,而这里恰恰是原作中很重要之处。 石井桃子的《阿信坐在云彩上》比较快地就介绍到了中国。1958年6月,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梅韬的中译本,22年后的1980年8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发行了该译本第二版。发行数初版为3500册,二版为50000册。梅韬的中译本对原作进行了少量删节。 对石井桃子的《阿信坐在云彩上》,评论家、作家上野曾做出过否定的评价,而鸟越信、浜野卓也等学者则在指出其存在局限之后,认为作品仍然不失为“相对的杰作”或者“依然是杰作”。 无论如何,石井桃子是对战后日本儿童文学的诸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的儿童文学家,她的《阿信坐在云彩上》是战后日本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收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昭和、平成儿童文学作品2: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634.html
推荐文章
02-11
1 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下一句歌词609-12
2 经典句子的启示,让你受益匪浅09-06
3 满天星蓝色的花语和寓意12-19
4 婚礼用什么歌曲好听03-05
5 推荐名著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