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鸣】
【作家小传】
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莱茵河著名支流内卡河缓缓流过。1759年11月10日,在小城里一个毫不起眼的市民家庭中,一代戏剧天才降临人间,这个孩子名叫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多年后,他成为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席勒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尽管家庭是那么贫穷,但抑制不住席勒童年时代对诗歌、戏剧的兴趣。1768年席勒入拉丁语学校学习,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地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欢乐颂》和诗剧《唐·卡洛斯》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顶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 1787年,席勒前往魏玛后,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生命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创作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主题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 1805年5月,年仅46岁的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与席勒葬在一起。 【作品导读】 《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处在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封建小邦。各邦最高统治者施行了残暴的独裁统治。 《阴谋与爱情》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席勒曾直言不讳:“剧本故事发生于德国第一宫廷中。”剧中人物实际上是以专横腐朽的符腾堡公国的统治者为原型。剧中不怕把18世纪德国的主要矛盾即市民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尖锐对立的矛盾以及婚姻自由的问题,正面搬上舞台,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寡廉鲜耻,同时对市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举动予以热烈的歌颂,表现出了鲜明的反封建压迫和争取民主自由的狂飙激情,为观众展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抹爱情之光”。恩格斯说,这个剧本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在艺术上,《阴谋与爱情》严格遵守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理念,由序幕——展开戏剧冲突——高潮——转折——悲剧结局组成,并在情节展开中显示矛盾双方的性格,让思想倾向在情节的展开中自然流露出来。席勒克服了早期创作中人物爱作长篇演说,让人物成为作者传声筒的写法,成功地借鉴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特别是《奥瑟罗》中的场景。 【故事与人物】 《阴谋与爱情》是一部市民悲剧,主要情节是:在欧洲某一个大公国里,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乐师米勒的女儿露伊斯。但是这对年轻人的爱情既遭到作为平民的米勒的反对,也遭到作为贵族的宰相的破坏。米勒反对他女儿爱上一位贵族公子,因为他认为门第不当,贵族公子不可能真正爱平民姑娘。宰相反对他儿子爱上平民的女儿,除了门第观念外,主要原因是他要儿子立刻娶大公的一位情妇米尔佛特夫人为妻,以牺牲亲生儿子的爱情为代价来博得大公的欢心,从而确保自己政治地位的稳固和日后的飞黄腾达。 瓦尔特宰相为拆散这对恋人,在威胁与利诱都失败后,就同他的秘书乌尔姆定下一条阴谋毒计:宰相下令将露伊新的父亲、母亲投入监狱,然后乌尔姆利用露伊斯救父母心切去劝说露伊斯放弃对斐迪南的爱。在乌尔姆的压力下,露伊斯为了救父母出狱,在乌尔姆口授下违心地给宫廷总管卡尔普写下了一封假情书并立下誓言不说出真情。乌尔姆拿到这封露伊斯亲笔写的假情书,利用一次集会假装丢失,让斐迪南“偶然地”拾到它。斐迪南看到这封假情书后,果然中计,他认为露伊斯以前对他的情意全是假的,他的真正的爱受到了欺骗,而露伊斯又立下了誓言,不能道破真情。斐迪南在绝望的情况下往果汁中下了毒药。露伊斯喝下放了毒药的果汁,终于在临死之前告诉了斐迪南那封情书是假的,是为了救父母在宰相的施压下写的。斐迪南得知真情后悔恨不已,在他心爱的人遗体旁饮恨服毒身亡。一对年轻人为了纯洁的爱情双双殉情,成为阴谋的牺牲品。露伊斯和斐迪南对现实的反抗具有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主人公们共同的特点:以反抗开始,以失败告终。 在《阴谋与爱情》剧本中,斐迪南虽出身贵族,但渴望婚姻自由,敢于蔑视封建门第观念和等级偏见,他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市民阶级意识;但他性格也有懦弱的一面,剧终时,濒死的斐迪南向父亲——悲剧的制造者伸出了和解的手,表示原谅,作出了妥协的表示。女主人公露伊斯具有市民阶级的人文主义乌托邦理想,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渴望平等和婚姻自由,表示要“摆脱一切可恨的外壳,让人成为人”,对封建等级“外壳”极其痛恨,可是她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深感平等的遥远和无望。她在封建力量的重压下,对自己的前途毫无信心,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投入宰相设下的罗网。 她自始至终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却充满感伤色彩、从未露出过笑容的悲剧人物。露伊新的软弱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经济上的不够强大。 米勒出身平民,是一个乐师,虽在贵族面前显示了市民阶级的自尊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但他胆小怕事,只求家里太平,面对宰相,他诚惶诚恐,根本不敢冒犯。他的妻子则更表现出市民阶级的狭隘性。 【精彩片段】 【第一幕第一场】 乐师家里的一个房间。 米勒正从圈椅里站起来,把大提琴靠在一旁。米勒太太坐在桌旁喝咖啡,还穿着睡衣。 米勒:(迅速地踱来踱去)事情就这么定了。情况正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女儿和男爵少爷已成为众人的话柄,我的家已遭人笑骂。宰相会得到风声的——一句话,我不准那位贵公子再进咱家的门。 米勒太太:又不是你求他上你这儿来的——又不是你把闺女硬塞进了他怀里! 米勒:我是没有求他上咱家来——我是没有把闺女硬塞给他;可谁会计较这些呢?——身为一家之主,我本该更严厉地管教自己的女儿,本该更好地提防那位少校——或者立刻去见他的父亲大人,把事情原原本本报告给他。 男爵少爷最终会闹出乱子来的,这我无论如何都该知道,而一切罪责将通通落在我这个提琴师头上。 米勒太太:(将咖啡喝得一点不剩)笑话!胡扯!什么会落在你头上?谁又能把你怎么着?你仍然干你的老行道,仍然招收学生,只要什么地方还有招的。 米勒:可是,你告诉我,这整个买卖结果又会怎样?——他不可能娶咱闺女——根本谈不上娶不娶的问题;而做他的一个——上帝怜悯!——得啦得啦!——就说有这么位贵公子,东游西荡地鬼知道已经尝试过多少美酒,眼下自然也会有胃口来饮一点清水。当心!当心!即使你对每一只夜蛾子都保持警惕,他也会在你鼻尖儿底下把你的闺女骗走,叫她吃亏上当,自己却溜之大吉。姑娘呢,便一辈子身败名裂,要么待在家里嫁不出去,要么就继续操持那可恶的营生。(用拳头击打自己额头)耶稣基督啊! 米勒太太:愿上帝发发慈悲,保佑我们! 【赏析】 《阴谋与爱情》的开端独具匠心。剧本从米勒的女儿露伊斯和斐迪南在热恋中引起米勒家庭的严重不安写起,交代了米勒和米勒太太对待露伊斯同斐迪南相爱的两种不同态度和双方的家庭身世,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一个平民少女和宰相的儿子相爱,成了社会上人们议论的话柄。米勒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地位不同,门第悬殊,露伊斯和斐迪南终归不能结合,到头来女儿只会被人玩弄遗弃,自己的家庭幸福必将遭受破坏,造成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戏剧情势。为了结束露伊斯与斐迪南的爱情,他决定去谒见斐迪南的父亲宰相瓦尔特。米勒太太则相反,她认为一个贵族公子爱上自己的女儿,金钱与地位俱来,家门也会显赫生辉。席勒在这段戏里初步勾画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链接】 【席勒作品的影响】 《阴谋与爱情》创作于18世纪80年代初,正值青年席勒反封建意识最强烈的时候,也是他的狂飙气质表现得最鲜明的时候,因此这部剧本是席勒全部创作中反封建倾向最为突出的作品。《阴谋与爱情》的反封建性,尤其体现在它并不取材于历史,而是直接取材于席勒生活的时代,观众对此剧的现实性一目了然,而法兰西共和国则由于此剧的反封建思想,授予席勒“荣誉公民”的称号。无论在席勒本人的创作中,还是在整个德国戏剧文学中,《阴谋与爱情》都称得上是中国观众最为熟知和喜爱的作品之一。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说道:“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德国不仅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闻名世界,而且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诞生许多享誉全球的巨擘。”这其中就包括席勒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欢乐颂》和《唐·卡洛斯》。 【歌德与席勒的友谊】 在群星璀璨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中,歌德是德国文坛上一颗最光彩夺目的巨星。1749年8月28日,伴随着12时的钟声,约翰·冯·歌德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之家。父亲是皇室参事,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之女。歌德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喜爱文学,在父母身边度过了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期的一段岁月。 1765年,歌德由故乡法兰克福来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71年大学毕业后,他结识了赫尔德,并投身到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宗教的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文学也因有歌德加入而更负盛名。1775年,歌德成为年轻的魏玛公爵宫廷的宠臣,走进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圈子。 席勒来到魏玛之后,在1794年7月与歌德结交,从此两人频繁交往,密切合作。他们的性格观点虽然不同,但互相取长补短,彼此都受益匪浅。自此,席勒与歌德(恍如中国的李白和杜甫),两个智慧的头脑走上了共同的道路,两人的友谊维持了10年。在魏玛,乡村生活的宁静单纯与歌德、赫尔德、席勒这些思想家们的深邃幽远形成了一种和谐。他们积极参加一些文学聚会,还一起创作了《讽刺短诗》及许多叙事谣曲,也各有一些名作问世。1805年,46岁的席勒不幸去世。歌德极为悲痛,感到他失掉了“他生命的一半”。而席勒也十分庆幸与歌德的友谊。他说,“我整个生命中最美的事件,是和歌德的交往而不是婚姻”。而长他十岁的歌德,还比他多活了将近三十年。 马克思曾说过,“席勒是德国的莎士比亚”,歌德是“最伟大的德国人”。 他们既是诗人、剧作家、文学家,又是思想家,他们一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阴谋与爱情》:黑暗王国中的一抹爱情之光】: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62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展现思想的绚丽华章09-12
2 经典句子,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灯09-12
3 经典句子,记录生命的珍贵瞬间09-12
4 经典句子,见证生活的真挚情感09-12
5 海伦·克雷斯韦尔的奇幻童话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