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宜(1914-1987),原名朱篆园,上海金山人。30年代初在上海求学时即开始童话创作,第一本童话集是1936年以“草芽书屋”名义自费印行的《小草》,作品富于时代生活气息,以幻想手法折射现实人生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抗战爆发后,贺宜先留在“孤岛”,以后又去江西泰和等地执教幼稚师范,因战乱多次随校迁徙。但他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坚持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长篇儿童小说《野小鬼》(1939),中篇童话《凯旋门》(1939),童话集《隐士的胡须》(1940)、《仙人的故事》(1943)、《孩儿桥》(1945)等。这些作品紧贴着血与火交织中的现实土壤,强烈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与卖国者的无耻,歌颂人民大众的英勇抵抗,贯穿着一片爱国主义炽情。时评称贺宜和苏苏“是把战争和血泪的现实,表现在儿童文学作品里的勇敢的尝试者”100。代表作《凯旋门》是以漫画手法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中篇童话。米米国的国王、将相们发动了对大华国的侵略战争,这伙战争狂人不但在本国横征暴敛,强迫老百姓充当炮灰,甚至别出心裁地用最新“材料”——用前线士兵的尸灰和后方百姓的血泪互相混合,在首都建造一座“凯旋门”,以迎接预期中“胜利”归来的远征军。但由于大华国军民的奋勇抵抗,米米国惨遭失败。从前线溃退回国的士兵和国内忍无可忍的老百姓联合起来,冲进皇宫,抓住元帅、大臣和皇帝,将他们吊死在原本为庆祝他们“胜利”的凯旋门上。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辛辣的讽刺,抨击了日本侵略者的非正义战争,并指出日本人民也在反对这场战争,在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年头预言了抗战必胜、战犯必亡的光明前景。作品运用夸张、变形等漫画手法深化艺术形象,将反面人物的凶残、愚蠢和丑恶刻画得入木三分,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仇重(1914—?),原名刘显启,浙江黄岩人。三四十年代活跃于赣、浙、沪一带,当过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刊物编辑,也是一位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童话《苹儿的梦》、《歼魔记》、《有尾巴的人》,儿童小说集《春风这样说》等。《有尾巴的人》写于抗战胜利之后,和当时许多同类型的反侵略题材作品不同的是,这部长篇童话并不寻求作品与现实表层次的对应,而是以人文思想为精神后援,通过兽国与人国之间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揭示出“侵略是人类的堕落、兽化的表现”的深刻主题,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强调反侵略的正义性与符合人性,而侵略者则是一群“因堕落而长出兽的尾巴”的人,是“退化的人,是人类失去人性,走向野蛮的人”。《春风这样说》包括《大惨案》、《谁是区长》、《娃娃兵日记》、《加藤的女儿》等7个短篇。以“春风”给孩子讲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连缀各篇,从不同侧面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特别是少年一代英勇无畏的斗志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谁是区长》,描写一个手无寸铁的孩子硬是迎着鬼子的刺刀,把区长当作自己的父亲认领了回去,用血肉之躯保护了抗日领导者,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这部小说集写得激情充沛,真实感人,富于艺术穿透力,是抗战儿童小说的重要收获之一。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儿童文学主要活跃于沪、浙、苏、闽等东南沿海地区。投笔从戎的“中国诗歌会”发起人、青年诗人蒲风(1911-1942)随新四军转战于华东各地,以战士的激情和火热的童心,创作了儿童诗集《儿童亲卫队》(1939)。诗集中的《小义勇军》、《小小儿童》、《儿童亲卫队》、《七·七谣》、《小打铁》等30多首诗作,热情歌颂抗战中勇敢成长的年幼一代,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儿童文学遗产。蒲风还发表过《关于儿童诗歌》(1939)等文章,提出在诗歌大众化运动中,必须重视儿童诗的创作价值,建立起“适应于大时代的进化”,有利于“目前的抗战建国”的新儿童诗。浙江作家吕漠野(1912-1999)创作的长篇童话《一只小公鸡的故事》,曾连载于1936至1937年间的《小朋友》杂志。作品描写小公鸡到人世间寻找幸福,但看到的却是种种不合理现象,最后连它自己也被侵略者杀害。抗战爆发后,吕漠野又在《战时中学生》杂志上连载了这部童话的续篇,他让小公鸡重新复活,与大家一起投入抗战,打败了入侵的强盗。作品所表现的反侵略主题和某种演绎、影射手法,曾是战时许多同类童话的共同特点。吕漠野写的《燕子》(1938)是抗战期间有较大影响的儿童诗。作品借助春天飞回江南的燕子所见的满目疮痍,抒发了作者对被迫离开的锦绣江南的无限思念和忧伤之情,并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我们牵起了手,/保卫我们全心所爱的中华,/替世界祈求永久的和平,/替人类除掉盗贼。”“我们宣誓要用生命再造起/春的江南,锦绣的河山,/那时候我们将张开两臂欢迎/你,燕子,鸟类中的鲜花!”这首诗曾被选入战时的中学国文课本,在东南一带传诵一时。
延安根据地的儿童文学 抗战爆发后,大批文艺工作者先后从上海、武汉、重庆等地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他们与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与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相结合,使根据地的抗战文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这里面也包括根据地的抗战儿童文学活动。 根据地(抗战后期称解放区)的儿童文学承续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江西苏区“红色儿歌”的革命传统,在延安的土壤里,又直接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和陕北民间文艺的浸润,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昂扬的生命活力与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1938年6月16日,由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创办的根据地第一份儿童刊物《边区儿童》(董纯才、刘御主编)在延安问世,毛泽东亲笔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1942年又在《解放日报》的“儿童节纪念专号”上发出号召:“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尽管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为儿童服务的报刊却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延安有《边区儿童》、《青年与儿童》、《新少年》、《少年之友》。各根据地的儿童刊物先后出版的有:《西北儿童》(西北),《华北少年与儿童》(晋察冀),《新儿童》、《儿童之友》(山东),《华中少年》、《江海儿童》、《儿童之友》(华中)等。1941年新安旅行团撤退到苏北根据地后,也创办了多种儿童报刊,苏中地区有《苏中儿童报》,苏北盐阜地区有《儿童生活》、《儿童画报》、《儿童文娱》等。以上报刊受战时印刷、纸张等物质条件限制,既有铅印,也有油印、石印,存世时间长短不一。但所有报刊,一样地重视儿童文学,为发展根据地儿童文学起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战争年代儿童文学的时代规范与救亡主题4: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604.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正能量语录,让你在演讲中展现魅力09-12
2 经典句子,诉说心灵的渴望之声09-06
3 5字网名怎么弄成彩色的09-12
4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7209-12
5 蒙田的智慧思想大全精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