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的实用主义与作家使命
第四方面的原因与我们中国儿童文学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相联系。
如果说,处在战争动荡年代的儿童文学创作选择现实主义,直面现实、反映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的生存境遇与抗争有合理性的话,那么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和平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理应转到以儿童为本位、为儿童服务,转到幻想的、诗性的、浪漫的文学中来。但是,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以成年人的兴趣为兴趣,以成年人的意志为意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要与那个时期的文学观联系起来。
当时的文学观有某种实用主义甚至是功利主义的倾向,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儿童文学。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与儿童文学相联系,有两个比较典型的现象。 第一个就是科学文艺、科幻文学的创作。当然,科幻文学是另一种类型的文学,不能等同于儿童文学。但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科幻文学如果离开了儿童文学,将会失去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重要原因在于这两种文学有着根本的、精神上的联系——都是张扬幻想、强调诗性,都是指向未来的文学;而且,这两种文学的主体读者对象都是青少年儿童。五六十年代的科幻文学和科学文艺有一个价值取向,即以科幻文学和科学文艺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手段。“科幻科普化”就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希望通过科幻文学向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科幻文学需要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功能。显然,这是与科幻小说的本质特性相悖的。 科幻小说是科学与未来双重进入现实的文学,是面对未来的文学,而且与科学和科学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从“时间”维度而言,一般的文学创作将兴趣与兴奋点集中在“今天”或“昨天”即或是直面现实,或是回顾历史,但从整体上说科幻文学的兴奋点是在“明天”,面向未来——未来的科技发展、未来的社会发展将会如何,所以这种文学有显明的前瞻性,是典型的后现代文学、先锋文学。但中国的文学理论界似乎有点“怪哉”,由于不了解科幻文学,因而总把科幻文学等同于通俗文学或青少年文学,对通俗文学和青少年文学又不屑一顾。实际上科幻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先锋文学、后现代文学、未来文学。但是后现代文学研究竟然没有科幻文学,这无论如何也是很搞笑的一件事情。什么是后现代?科幻才是后现代。 再一个例子,就是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创作与少年先锋队的工作联系在一起。 当时有人提出把儿童文学称作“少先队文学”。儿童文学要配合少年先锋队的工作任务、表现少年儿童在少先队中的生活。当然这有合理性,因为广大少年儿童的生活与少先队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少先队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问题在于,将文学与少先队工作直接挂钩,显示出了实用主义的倾向,文学变成了为少先队服务的工具。 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有个关键词,那就是“少先队”。但我们看新时期的儿童文学,则很少有“少先队”。这显然与文学观念有关。50年代张天翼创作的小说《罗文应的故事》就是关于少先队的文学。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中经常会出现解放军叔叔、少先队的辅导员等形象。少先队文学是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板块,当时的很多诗歌也是以表现少先队生活为主,比如金近的《小队长的烦恼》等。这都与实用主义的文学理念有关。 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创作从整体上说还是现实主义思潮,强调关注现实,只不过这个“现实”由成年人的现实转移为少年儿童生存状况的现实,以及他们精神生命成长的现实——尤其是所谓的成长小说,关注的是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苦恼、憧憬、追求、理想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的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为什么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还是走的现实主义道路?关键就在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天生具有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学使命感,这也是形成我国儿童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原因。 中国作家,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家,一直有一种社会责任感,除了引导、教育、提升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向他们提供超过他们父辈的生长环境这种良好的动机愿望以外,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告诉儿童些什么,帮助他们认识些什么,希望他们得到些什么,这种意识一直存在于他们的创作里面。 从叶圣陶他们那一代要教育、帮助儿童认识人生所体现出来的“为人生而艺术”“为儿童认识人生而艺术”的社会责任感出发,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曹文轩为代表的那一代作家倡导的“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性格,把儿童文学与这样的重任联系了起来——可以看到儿童文学作家的文化担当意识非常强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社会文化关怀,所以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所打出来的旗号还是回到五四、回归现实。一大批有才华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精力所投射的还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从事的还是写实的小说创作。他们所关注的是儿童的现实,关注儿童的问题:儿童的生存、儿童的权利、儿童的现状、儿童的情感、儿童的未来。儿童文学中的报告文学涉及很多具体的问题:升学问题、单亲家庭的问题、独生子女的问题、流浪儿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等。 除了小说、报告文学,儿童诗创作也同样关注现实问题——如生态环境、地球村意识等。四川作家邱易东的儿童诗集《地球的孩子,早上好》,所描写的是两伊战争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喜马拉雅山上降下了一场黑颜色的雪。诗人灵感迸发,通过诗的语言呼喊拯救地球,呼吁关心环境,呼唤和平,停止战争,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感。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主要体现的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潮,而中国作家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文学使命感也就是形成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是我要讲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整体观”的第一个大问题: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潮及其形成原因。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现实主义: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8: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50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蕴含丰富的人生经验09-05
2 父亲的散文诗歌词09-12
3 经典句子,呈现生活的精彩瞬间09-03
4 100种花语大全寓意09-12
5 经典句子,诠释生活的深刻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