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隐士。说隐士而著名,本身带有反讽意味,但是,中国的隐士,真有不少闻名于当世乃至于闻名于后世者。那是一种颇为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我不打算在这儿就此问题展开论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通过文学作品为后人知晓的。有的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化为常用的文学典故,有的人则本身就是诗人,用作品给自己留下了声名。陶渊明无疑属于后者,并且由此也步入前者之列,与他自己所欣赏与仰慕的许由、巢父、伯夷、叔齐、商山四皓等一千人,一起成为后人所熟悉的文学典故。
从字面意义看,所谓“隐逸”,指的是远离现实。中国的文人一旦与“隐逸”沾边,被打上隐士之印记,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与官场无缘而非与现实无缘。
对官场的厌恶源于身临其境的体验。倘若终生游离其外,一如隔岸观火,看到的景象总不真切,于是心中生出的那份感觉则不可能透彻,与隔靴搔痒相差无几。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前后做过几任小官,断断续续,加起来有十来年时间;隐退后,又几次辞退刘宋王朝的委任。虽然他在诗中有过“三十年”之谓,但是有人说那是虚数而非实指,只是为了形容其漫长;也有人说“三十年”其实应该是“十三年”,属传抄之讹,后者才是他出仕的真实年份。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的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据他自己称,那是他自己争取的,因为离家近,有酒喝,当然,更可以养家糊口——即便有了上述种种理由,他也只在任上呆了短短的八十余天,便毅然挂冠而去。关于此番辞职的理由,《宋书》、《南史》之《隐逸传》均有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这一则逸事流传久远,一直为喜欢陶渊明者津津乐道,并且由此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佳话之一。它与他的诗所展现出的陶渊明形象是如此吻合,以至于人们只要一提及“陶渊明”三个字,马上就会联想到那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耿介文人。而且,它比那些诗更直接地道出作者厌恶官场的理由,与其人格魅力相映成趣——媚颜屈节,夤缘附势,心里怎能够舒坦,于是愤然离去,宁愿做农夫,也不要这顶乌纱帽了。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无论何种理由,说到底,都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混迹中国的官场,你得长袖善舞,方能左右逢源。这种事他做不来,他不愿意瞧人脸色行事,天性如此,强扭也不行。你可以说他脸皮薄,但是,他这个人确实不适合做官。与做官相比,回归园田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而奔丧则成为此举成行的一个藉口。《归去来兮辞》,是他人生转折之重要关头的一份宣言,全文如下: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在这一篇赋中,他描写了归家途中以及田园生活的种种场景,抒发自己辞官后轻松愉悦的心情。写田园生活之乐,反衬官场生活之不乐。他称自己的出仕是“心为形役”,并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来形容自己的心志,感慨“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明确道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则是自己最终的追求。 既然混官场不得志,那就离开,而且离得越远越好。读陶渊明的诗文,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即作者经常用到一个词:“远”。 【饮酒(其五)】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远”是这首诗的诗眼,后面的描写均承此而来。正因为“心远”,才能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幽远意境与生命意趣。 寄身田园,徜徉山水,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他在其中寻找与感受来自远古的诗意。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记》,它最能够体现陶渊明“远我遗世情”的思想。空间上,“桃花源”与世隔绝,时间上,生活于其中的那些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遥远,让陶渊明展开遐想,于是,有了如诗如画之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的居民“怡然自乐”,淳朴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热情好客,见了渔人,“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全无防范之心。倒是那渔人,无视他们的告诫,一出去,便把此事报告了当地太守。世俗与淳朴,孰浊孰清,判然分明。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经典以及读者心中永远的净土。它之所以如此,关键之处,我以为仍然在于远离现实,远离当T。现实浇漓,唯有与世隔绝,方能淳美。 “园”是他的生活环境,“田”是他的谋生之道。在文人与农夫之间,陶渊明无疑仍然属于前者。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中国的隐士,从来只是些文化人,“园”在他们的生活乃至精神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田”。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陶渊明经典名句大全合集精选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43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诠释生活的美妙音符09-12
2 泰戈尔诗集经典大全合集精选109-12
3 经典句子,幽默版的人生启示集09-12
4 经典句子,情感共鸣的优美表达09-06
5 网名5字男生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