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传】
肖洛霍夫(1905-1984年)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肖洛霍夫生于维中斯克省的农民家庭,年轻时当雇工,后来做过商店店员和磨坊经理,十月革命后担任苏维埃政权下粮食部门的职员。
13岁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对乌克兰的入侵中断了他的学业。 1922年,肖洛霍夫去莫斯科,加入了“青年近卫军”,成为年轻的无产阶级作家组织的一员。 1938年10月,罗斯托夫州安全部门罗织肖洛霍夫组织哥萨克暴动的罪名,并派人到肖洛霍夫那里卧底,要将他逮捕,置之死地。肖洛霍夫得到消息后,逃到莫斯科,求见斯大林才幸免罹难。在30年代,肖洛霍夫的国际声誉逐渐上升,他在文学界为党所做的政治工作使他得以崛起。 从1926年开始直至1940年,肖洛霍夫共用14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了《静静的顿河》,并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重要的作品还有《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考验》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西方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肖洛霍夫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党。正如1965年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学院院士安德斯·奥斯特林在颁奖词中对他的评价一样:“肖洛霍夫无疑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作品导读】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通过展示几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了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历程,描绘了这场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思想、感情、意识、风习等的震荡冲突。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 一方面,作者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提出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中应该如何对待农民,特别是对待中农的问题。因为作者在欢呼革命胜利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像葛利高里这样的本不应该被历史淘汰、却成为历史前进的牺牲品的人的命运。 另一方面,作者将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人”的角度来审视革命,而不是从革命的角度来批评“人”。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里的大变动,通过葛利高里的悲剧,从反面指出了哥萨克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不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而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 在艺术成就上,作品篇幅宏大,人物众多,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称得上是史诗性作品。既描写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也描写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同时还描写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哥萨克人的劳动、生活、爱情。人物上至将军统帅,下至一般群众,都塑造得很有个性。小说对顿河草原的壮丽景色的描绘,对哥萨克人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也非常出色,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坚实的艺术功力。 【故事与人物】 在《静静的顿河》这部描述十月革命和苏联国内战争的长篇史诗中,肖洛霍夫没有把领导革命的布尔什维克作为小说的中心,而是把葛利高里的一生命运放在小说结构的中心。而葛利高里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年轻的葛利高里与邻居的妻子婀克西妮亚相爱了。父亲于是给葛利高里娶亲,姑娘叫娜塔莉亚。 娜塔莉亚吃苦耐劳,可性格冷淡,于是他和婀克西妮亚的旧情重又复苏。 葛利高里找到婀克西妮亚,一起从家里出走。娜塔莉亚在痛苦、耻辱和绝望中用镰刀自杀,但她没有死,只是脖子变歪了。 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得了乔治十字勋章。他的父亲潘苔莱幸福得发了昏,因为葛利高里是村里第一个得乔治十字勋章的人。 婀克西妮亚的女儿患猩红热死了。这时,李斯特尼次基中尉乘虚而入,对她表示怜悯和亲热,婀克西妮亚委身于他。葛利高里听说了婀克西妮亚的事,他径直回到自己家里。在家乡,他这个乔治勋章获得者受到家人的关心和村里人的尊敬。 他又得到四枚乔治十字勋章和四枚奖章。而此时,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对孪生子。 葛利高里加入布尔什维克军队,不久因战功而被提升为少尉,十月革命后他又当了连长。 村里组织志愿兵,向赤卫队进攻。葛利高里也支持志愿兵的行动,哥哥彼德罗被杀,葛利高里出于对红军的仇恨加入了叛军并很快成为师长。他偶然遇到婀克西妮亚后,两人又重修旧好。 娜塔莉亚意识到丈夫又和婀克西妮亚在一起了,决心流掉肚子里的孩子,不幸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顿河哥萨克的军队被红军打垮,葛利高里又加入了红军布琼尼的十四师,指挥一个骑兵连。为了赎罪,他勇敢地作战,一直干到团长,但终因历史问题而被复员。村里要抓他,于是葛利高里连夜逃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加入了佛明匪帮。但在红军的打击下,佛明匪帮很快解散。葛利高里带上婀克西尼亚逃走。路上,婀克西尼亚被打死。1922年春,他回到家乡,把枪支弹药全都扔进河里。他在家乡的土地上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这是生活残留给他的全部东西,是他和大地能够发生联系的唯一的东西。 葛利高里原本是个热爱劳动,淳朴热情,心地善良的哥萨克青年。对战争中的互相残杀感到愤恨,但他又牢牢地保持着哥萨克的光荣。 他曾经参加红军,英勇地同白匪作战,但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又加入叛军队伍,残酷杀害大批红军战士。后来他又参加了红军骑兵队。他在同白军作战中同样表现得很英勇。再后来为了逃避革命政权的惩罚,他又加入了佛明匪帮。 就是在爱情上,他也是左右摇摆。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他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坚定的革命派,而是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复杂人物。也许正如作品中婀克西妮亚对他的评价:“他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不幸的人。”哥萨克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葛利高里的迷惘,他是千百万在红军和白军之间犹豫不决的哥萨克的缩影。 【精彩片段】 大地在无数马蹄践踏下,沉闷地呻吟着。葛利高里刚刚把长矛放平(他跑在第一排),他的马被大队马匹的洪流一冲,也卷了进去,全速飞奔起来。 前面波尔科夫尼科夫上尉的身影在田野的灰色背景上波浪似的起伏着。一道黑乎乎的田垄不可阻挡地迎面飞来。一连发出了震动天地的喊声,这喊声也传染了四连。战马先将四腿蜷起,然后伸开,一跃就是几沙绳远。在一片震耳的尖叫声里葛利高里听到了还离得很远的、噼噼啪啪的枪声。第一颗子弹响着从高空飞过,拖着长声的子弹飞鸣声划破晴空。葛利高里把烫手的长矛柄紧夹在腋下,夹得膀子都痛了,手掌在冒汗,像涂了一层黏液似的。子弹在他头顶飞鸣,他把脑袋伏在汗淋淋的马脖子上,刺鼻的马汗臭味直往鼻子里钻。他像是从蒙着一层哈气的望远镜镜片里,看到了战壕的褐色的土坡和向城市溃逃的灰色人群。机关枪不停地扫射,喷出的子弹尖声呼啸着,像扇面似的在哥萨克们的头顶四散开去。他们已经冲到前面去了,马蹄扬起棉絮似的烟尘,葛利高里的胸中,冲锋前觉得血液汹涌奔腾的那块地方,这会儿好像麻木了,除了耳朵里的响声和左脚趾头上的疼痛以外,他什么感觉也没有了。 一个奥地利人,连步枪都扔了,把军便帽攥在手里,吓得昏头昏脑,摇摇晃晃地顺着花园的铁栅栏跑着。葛利高里看见了奥地利人那翘得高高的后脑勺,看见了他脖子上大汗湿透的衣领线缝。葛利高里追上了他。受到周围的疯狂情绪的感染,他举起了马刀。奥地利人靠着铁栅栏跑,葛利高里砍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他从马鞍子上把身子往下一探,斜握着马刀,在奥地利人的太阳穴上划了一下。奥地利人一声也没有喊叫,用两只手掌按住伤口,一转身,脊背靠在栅栏上。葛利高里勒不住马,跑了过去;他拨转马头,又飞快地跑回来。奥地利人的四方脸吓得变成了长脸,变得像生铁一样黑。他把两只手贴在裤缝上,灰白的嘴唇不停地颤抖着。从他的太阳穴上斜着划过的马刀削下一片肉皮;肉皮像块红色的破布似的挂在腮颊上,血流如注,淌到军服上。葛利高里的目光和奥地利人的目光相遇了。两只充满了死亡恐怖的眼睛呆呆地望着他。奥地利人慢慢地弯下膝盖,他的喉咙里咕噜咕噜地响着。 葛利高里皱起眉头,挥刀劈去。这一刀是抡圆了劈下去的,一下子就把头盖骨劈成了两半。奥地利人扎煞着手,像滑倒了似的,倒在地上,那半个头盖骨闷声落在马路的石头上。马长嘶一声,跳起来,把葛利高里驮到街当中去。 【赏析】 “大地在无数马蹄践踏下,沉闷地呻吟着。”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残酷而可怕的画面中。 刚刚参加战争的葛利高里,还未丧失良知和同情心,没有堕落为野兽。 他第一次砍死一名奥地利士兵,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残酷的战争就是这样不仅使人物的身体伤痕累累,也使人物的心理千疮百孔。也就是在这样的描写中,人性一步步地扭曲,一步步地堕落为野兽。肖洛霍夫揭开了战争虚假的面纱,露出了它残酷和罪恶的本来面目。 【相关链接】 【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骑兵是俄罗新的特殊兵种,由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哥萨克骑兵的移动相当快速,在战况不利时也能迅速撤退,脱离战场(除非和他们交战的也是支移动快速的部队)。哥萨克骑兵以衣着鲜亮而著称,其坏名声也同样如此,他们过着游牧般的、半自治的团体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斯大林格勒攻防战中建立重大战功;同时也有一些人趁机反叛苏联的统治。哥萨克骑兵是出色的轻骑兵,但他们不守纪律,也不愿下马作战,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他们对老百姓冷酷无情,以致整个欧洲,无论敌友都对他们恨之入骨。 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哥萨克人正是凭着一匹战马、一柄军刀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场上,驰骋数百年,纵横千万里,在俄罗斯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肖洛霍夫的鸿篇巨制《静静的顿河》所描写的顿河哥萨克那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英姿,视枪林弹雨如闲庭信步的洒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在倒映着篝火的静静的顿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极具浪漫而富有张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冲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静静的顿河》: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的变动: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01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演绎人生的华美乐章09-12
2 世界经典名著名句名段合集精选大全4809-12
3 经典句子,传达积极思考的话语09-12
4 经典句子,绽放思想的绚丽花朵09-12
5 佩内洛普·利弗里的奇幻童话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