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和,《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46页)这就是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09页)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综合,说明人既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一部分,又能够对宇宙万象的法则(道)进行辨识、哲思并证得。用黑格尔的话说,人既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又能够把万事万物对象化。这样,在自然属性上,人与天是一体的;同时人作为万物之灵,又有天道的自觉。而“中和”不但是天道的根本,也是人类中的精英——君子恒定的常性,是君子曰常生活中(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秉持的修养。这也正是人“神”性之所在。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经过修习,一切了然于心,感悟的调频,与自然法则相吻合,使自身的品性达到“中”、“和”的境界。因此,“炽然喜怒哀乐时,喜怒哀乐不到之地,名之为‘中’。非以无喜怒哀乐时,为未发也。无不从此法界流,故为‘大本’。无不还归此法界,故为‘达道’。其中虽是性须约出缠真如,方显其妙发而中节,全从慎独中来,全是以修合性;若稍不与性合,便不名‘和’。”(蒲益:(《四书解·中庸直指》,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27页)这样,在社会活动中,君子“以修合性”的品格会极大影响社会,以自身素质引领社会前行。自然法则的“大本”与“达道”得到运用与舒张,社会得到协调、运作、积累、提升。真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天道与人心的折射并合一,以性情言之,则日“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日“中庸”。就是说,从认识思维而言,叫“中和”;从动作行为而言,叫“中庸”。
确实是这样,古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善之心,必与天地之道相合。而中庸正是天道人心的结合点,即德行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83页)那么,至德从哪里来?德是发乎心并积善而成。孔子说:颜回是这样为人处事的,“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61页)因此,君子能守中庸,小人则反中庸。君子之中庸,是遵时、感时,与时偕行。小人之违背中庸,是肆无忌惮,偏颇极端。君子中庸,天怀淡定,莫求速效;做事初始平淡无奇,看似笨拙俗常,在“渐”之中扬弃、蜕变、积累、增厚、提升,使所为之事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和谐,在和谐发展中与天地准,与人心洽。小人违背中庸,初始轰轰烈烈,在“渐”之中追求速效,在综合平衡中只攻一点,失之偏颇,失却同一性,结果是欲速不达,物极必反。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人性之中和,必然导致行事中庸。唐李翱《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如能尽性命之道,人皆可以及乎此。颜子得之,拳拳不失,不远而复。故君子慎其独,慎其独者,守其中也。守其中也,其心寂然,不为情之邪浊所偏导,不为物之惑迷所浑误,遵时守正,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朝首辅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无论当时何意,无论后世怎样评说,当代最高理解的引申蕴意应该是:尽管对论语的学习理解不够完全(半不是数量词),但修养、熏陶、浸润出的健全人格,就具有道德原觉和正等智慧,能够守中知变,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从而治理好国家。如果人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学问修养,无论怎样把《论语》奉为神圣的教条,对治理好国家也无济于事。
中和、中庸的本质内涵,并不是折衷或调合,也不是简单的执两端而取其中。它不是一个线性、平面的命题,而是一个多维立体球面综合的认识界限。有边界的认识才是哲学制高点,是最贴近宙心本源的真卓致知之见,是真正与天地相参。宋朝理学家张载认为:一物两体为气,气交感氤氲聚而生物,物则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8月第1版,第10页)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内在的存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没有两个方面的对立,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对立的两个方面达到一定的张力,就平衡在事物的同一性中,以保证此事物就是此事物,即A-A。事物发展的这种内在过程,是天道自然。它“有情”“有信”,却“无为”“无形”。因此,“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20页)((中庸》把这种天道自然称为“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101页)所以,至诚既是中和所表明的天道之实然;又是中庸所表明的人道之应然。(杜维明:((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三联书店,2013年6月第1版,第87页)中和、中庸,本质上是对中国矛盾学说的超越。矛盾学说表达的是矛盾的对立是恒常的,凡事都要一分为二,而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悖论理论,更强调的是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从而达到悖论的整合。而中和理论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给予更深刻、更透彻、更圆满的认知,并引申到博厚、高明、悠久的境界。“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114页)中和、中庸,不仅是性情、道德和智慧,还是君子为人处事的一种崇高的综合素质,这就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第十八》有言:“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一(((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285页)在这里,“无可无不可”,就是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既可以这样做,又可以不这样做。实质是多种行为高度综合,从而形成健全人格和高超智慧,因时、因地、因事、因缘取其适宜发挥而已。而这一切都有根基和原则,即合义利物。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第四》,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44页)就是说,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可行的,也没有一定不可行的,一切要看是否符合善之长、嘉之汇、义之合、事之干的准则。这就大大超越平面的“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从而形成综合到中和的高度,即无过无不及,无偏且无倚;无偏无不偏,无倚无不倚。这与佛经上说的“非法非非法”,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达到了佛学所说的中观正见,了知“真如实相”境界。即无分别意识,无相对概念。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达到“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大学·中庸》,第12页,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亦如张载所讲:“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8月第1版,第27页)在孔子看来,中和、中庸与“时”是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时机、时运、时势、时态下,有不同的中和,因而中庸、中和也叫时中。孔子在《易传》中,对“时”予以极高的推崇和理解,“与时偕行”便是《易》中蕴涵的大智慧。它以“顺应”“无违”为基点,指导我们顺夭随时,从道敬义,灵动自在地处理事务。这一思想所表达的中观正见,使所有的卦象爻辞并非死的教条,而具有活的灵魂,使古老的中华瑰宝《周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常释常新,成为我们智慧的大道之源。正因为有中庸、时中,孔子学说才能跨越时空,具有超然的意义。孔子才是集大成者。梁启超说:“孔子作春秋,治天下也,非治一国也;治万世也,非治一时也。” 王弼曾在《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中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苏轼在《重巽以申命))中说过:“易者,圣人之动;而卦者,动之时也。”((周易》是讲变化的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变通者,趋时者也。在变化之中,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时”是变化适恰点和关节点的综合抽象。《易·乾文言》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易·坤文言》云:“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易·蒙彖》云:“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易·益彖》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易·革彖》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小过彖》云:“过以利贞,与时行也。”等等,不一而足。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若能够遵时守正、实事求是、渐进不违、适量适度,就能达到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合理状态。从主体角度讲,中和、中庸的君子,在不同的时态境况下,能守住中的“一”,叫时中。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总的说,同一不是单一取向,是对立面的合规则博弈。和合不是混同,是差异与多样性的依存共生。大局的历史统合,即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和合,却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兼容并蓄,对事物一致性的统合提升,而达到没有大的社会震动的贯通与衔接。《楞严经》说:“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 站在人道的角度,道不同不相为谋。站到天道的高度,是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真是中和大美哉!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经典武侠哲学思想大全合集精选2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00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绽放智慧光芒的繁花09-12
2 现实主义: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309-05
3 古诗:山中相送罢下一句09-12
4 回归传统09-04
5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