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天堂教我的七堂课》,作者是丹尼·布林克利。他因为被电击而死了三次。第一次,电通过他的身体,他死去但又活过来,能死而后生真的很少见。他在死去时有很长一段时间跑到另一个世界去,看到很多东西,他第一本书写的就是关于将来的预言等。
他是那种很蛮横的美国人,在小地方长大,属于基督教基本教义派。他桀骜不驯,别人三言两语与自己不合就会导致暴力相向,算是个不良少年。他在经历死亡的时候,讲到一个很有趣的经验(后来很多人也这样讲,可是他是较早那么讲的人):他经历过的所有人生片段,像电影一样走马灯似的被放映出来。其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经历:他欺负过的每一个人,此时都变成他,而他变成那些人,并体验到那些人的感觉。他一天到晚欺负人,自己觉得很得意,反过来他被人家欺负时的痛苦,不管是身或心的伤害都很大,此时他才真正能感同身受。这个经验给他很大的教训,经过这些,他就改变了很多。yipindushu.com
他带来的七堂课,有属于真理的部分。他看到的东西使他整个人都改变了,他完全变成一个全新的人,也从中得到灵感。后来他还发明了一种疗愈人的身体的机器。然后,他还去病房,专门看护打仗的老兵,因为他也打过仗,他以自己的经验去安慰那些退伍的残障兵或受伤、临终的人,给了大家很多帮助。
"真"的话语,大家是可以看的。现在有很多这种书,可以让你更有信心,因为“真"对应“信”。一般人看到科学事实才相信,但很多不是科学的东西,就要凭你的信心。信心就是信仰,信心跟相信是不一样的,我相信一件事情并不表示说我有这个信心。信心在教会里是一种德行,信望爱就是信德、望德、爱德。没有经过证明就相信的,叫做信心,因为那不是根据事实、按照推理而存在的。信心是靠恩典,直接给你的恩典。
耶稣被钉死,后来复活的时候,来到他的门徒聚集地。有一个叫托马斯的人,他想,既然耶稣已经被钉死了,他就要看耶稣的手,看有没有伤痕,是不是骗人的。假如他根本不是耶稣,就没有伤痕。他要看耶稣的伤痕,耶稣就给他看,然后耶稣说:你因为看见了我才相信。那些没有看见我就相信的,才是有福的!他们靠的是“信心”。
【人有许多面向】
除了光明存在, "恶"到底存不存在?恶显然是存在的,看我们自己也知道,人有很多恶的东西。我们不否认人有一些负面的倾向,可是,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魔存在。赛斯说,因为很多人把不好的部分都推到魔身上去,魔叫我这样做,不是我自己要这样做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恐惧或推诿,其实你自已去面对就好了,不要为自己的心魔找替身!
赛斯说,人们一直将自己人格未同化的心理成分向外投射。古代的时候,人们将善恶化身为神明、恶魔或魔鬼等各种不同的形象。把坏的性质都推到外面,魔背负我们所有的罪孽,这样只是把自己里面还没有改善、进化的部分推到外面并赋予一个代称,但其实都是出自自己。不是魔附在人身上,而是自己的投射附在魔身上,所谓的"邪恶"就是无知及误解的结果。
早期的人类看到自然力的伟大,于是,风有风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这就是所谓自然力的神。这些并没有好坏这两极化的区分,只是人类把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当做神,这个自然力的神就是能量,他们各有所司,人碰到灾厄就去求他。在有了耶和华以后,西方世界排除了善恶力量之间的所有神明,使得人的心理趋向两极化,把其他的神都切割掉,只剩一位唯一的神。
然而,赛斯说,人不只有这一个身体,我们的灵魂有形形色色的分散部分,这些部分也被称为“片段”。我们必须重新同化自己那些部分,了解与接受自己那些潜能,而不将之投射于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推诿。 "魔"其实并不是客观的存在,被魔附身算是精神病的一种,是自己形形色色的分散部分彼此之间沟通不良所致。
赛斯讲过,你不只是一个自己,在你自己里面,有很多的面向,好像有多重人格、多重次元。沟通方式常常是以自动书写来表现,或是能自动说话,或是能听见声音,或相信来自别人的感应讯息……其实,它们都是来自你内心某一个部分的自己而已。
赛斯说,这种感应往往被归为敌人、神明、魔鬼,现在还可以被归为外星人。这些都是强大的、被压抑的对象和欲望,被归为所选择的特定典型,那个类型会十分清楚地指出某个人的基本问题和难题。
向内看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附身,你认为你是被什么附身、有什么样的性质,其实这些问题是在指出你内心的问题,表示你压抑、不承认的那个面向。因为人格的戏剧化、夸张的拟人化让你变成另一个人了,他们会成为“当家的”来控制你,其实这不过是你的一个面向,只是你不承认而已。所以,按赛斯所说,一切都是善。
真、善、美被这样一讲好像是分开的,其实很难区分,它们都是环环相扣的。真本身是很美的,善本身也是很真的,而美也是很善的,它们只是一体的三个面向而已,并不是分开且完全不相干的。信、望、爱也是一样:信就是相信真理、真实、有信心;望就是相信世间所有在本质上都是真善美的,那你就会有希望,因信心而有盼望。否则,只有天堂跟地狱这两条路,若你有一件事情没有改过来,就要马上下地狱!而我们都不是完人,下地狱的机会不少,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才能有希望呢?这样活着就是痛苦、绝望,变得既怕死,又怕活。
对自己负责,让意识提升我一直很喜欢美,美是无所不在的。而且最近越来越多的书都在讲“开悟的人所见皆美”,开悟者可以看见事情背后的那个本质、那个真相。如替赛斯传讯的珍,还有那个被电击的作者布林克利,他们看到万物的时候,万物真的都在发光,而且还是光辉四射的。开悟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与万物合为一体,没有区分,充满了光与爱。
跟《圣境预言书》同系列那本书《香格里拉》,书里的故事是说,有个人到西藏去找香格里拉,也讲到开悟后一切都有了光、一切都很美,那会让你觉得非常感动。这是开悟后看到的,是物质后面那个真实的美。我们在这个世间也有很多的美,美的东西虽然很好,可是宗教会说,这只是物质,有物质欲望的人就没办法好好修行……以前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就讲过,西方都是以宗教来培养人的情操,但中国却没有一个国教,也没有很深的宗教信仰、宗教教育,只能够以美学来代替。他讲得非常好,确实,坏的、假的、恶的东西,就不美。真善的东西是美的,用美学来陶冶人的性情、宗教情操,这是一个可以取代宗教的东西。
在物质世界里,不同感官有不同的美感功能。看到美的东西,心都会飞起来、心都会被打开,想要欢呼庆祝生命的美、自然的美、灵性的美。什么都是美的,连真理也是很美的。除此以外,像音乐、诗歌、文字、舞蹈,还有小孩子那种天真纯洁,都是美的。能够感受到这些的话,你的生命就会充满了爱、感动,觉得没有白活,觉得是值得的,不用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我赞成简朴,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但也不一定要苛求别人简朴,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不必发作“强迫症”!对人有所帮助,多给这个世界加分,比较有意义。不要贪心浪费,贪心浪费是减分,这个世界是大家的,大家都要得到好处。相信慈悲、爱跟体谅,就可以体会到信望爱的力量,而实践了信望爱,这个世界就会更加光明美好。真心的互信,心连心,集体的共同能量就能创造出永恒不变的希望频率,强大到足以防卫并保护我们的未来。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宗教信仰,都把人贬得很低,贬得没有价值。人活在这世界上若没有价值,根本活不下去。活着没有意义,对你、对别人都没有好处的话,你真的会很痛苦,完全没有希望,因为你一出生就是个罪人,贪、嗔、痴都天生具足,永远都想把自己洗干净,可是又永远洗不干净,这就是“原罪”的想法。
我当初离开天主教教会,就是因为我很不能忍受“原罪”的观念:为什么我一生下来就有原罪,一定要受洗才可以把原罪去掉?假如是我祖先做错事,他自己负责,我做错什么事我也自己负责,但我生下来只是个婴儿,怎么会万恶不赦地带着原罪?我深信我们都是神的一部分,我们显化到物质世界来创造,展现神的种种不同面向和荣耀,亦即我们基本上都是各自不同,却又很平等的兄弟姐妹。
用充满善意的举动影响他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要我们施爱给他人,并跟他人分享爱跟慈悲的原因。还有,我们要相信善,善不只让你有希望,而且,若这样相信,这股相信的能量就会一路被反射进天堂。基于“相信永恒生命的爱与完美"所做的事,都会反映在死后世界的生活质量上。你怎么活,死后就有怎样的体验;你相信你有罪,你就活在那个痛苦中。
以下是我给二哥的信,这封信写于2009年10月下旬。
【亲爱的二哥:】
上周四晚上才看到姐姐的电邮,心沉了下去!周五、周六、周日我有个早已报名参加的工作坊,早出晚归,无法以电邮与你交谈,也没时间写电邮,更怕你没心情看长篇大论的计算机文字(将心比心,因为我是如此)。
这几天,我一直惦记着你,想起每年我们见面时诚挚的交谈,真希望能立刻飞去和你面谈!
姐姐和嫂嫂都说你不想再做什么医学治疗了。你心情平静(或是已经放弃了?)我并无意"游说"或强求什么,这个决定应该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过,记得两年前我们长谈时,最后你说,在“信仰”、 "信心"上,你和我同样真诚、坚定。你也因为我并没失去信仰而放下了心但是,关于“爱”这件事,你却未能经验到我经验到的:我真切感受到自己与神的连结,经验到神(无条件的爱)从未离弃我,永远与我同在,就在我心中,我即他的一部分!从那一刻起,我第一次爱上了自己,第一次对“爱”(神)臣服,第一次不再孤单。我完全接受自己,完全感恩。因为我感受到他的爱是如此神圣的恩典,是无条件的赠予,不因我做了什么好事,不因我修了什么美德,爱就是“在”。 “这就是神,这就是爱”,而我就是目前的我。我不是一个“应该”成为的完美、理想的我,而是不必再去担心“我值不值、配不配被爱”的我。
二哥,人不需要“完美”才会被爱。我们太被道德伦理、社会习俗制约了。由于我们不信神会接受我们,我们便努力自责自咎,以便神垂怜而宽恕我们的错。即使你悔罪,也被赦免,但你仍负着内疚的重担!这些,是“人”教给你的,以便控制你,让你永远被囚禁,活在自己的地狱里。最不爱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只是做出了一副谦卑敬畏的样子。除非我们接纳了自己,我们才能爱自己,然后才能自然得到“天敬人爱”,而非努力去修善德,努力去讨好神,其实内心还是个充满恐惧的小孩。
由于内心缺乏“被爱”、 “被接纳”的真实体验,我们往往不断向外去寻找一份我们渴求的爱。此时我们却发现,不管我们怎么找,那些令我们奋力投入的感情,无论如何都填不满我们内心的空洞。工作上的成就、别人的赞美、人间的享乐,都无法满足我们,许多都是替代品、麻醉品,消除不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痛!
我投入灵性追求多年,也投入疗愈多年,对癌症也投注了不少心力。我相信,所有的病都是“心”病,都是爱的能量受到阻塞,生命能量无法畅通而造成的自我更新。癌症,尤其是由于人受到精神上的打击,产生心理上的恐惧,乃至最后自暴自弃(这很可能是潜意识上的放弃,是不为我们所知的)。
人生下来,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爱,我们都有自己最想唱的一首歌。如果为了任何理由,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乐趣,失去了求生的动力,那么……即使光是"存在着的”,我们也会如行尸走肉一般,而“活着”,则是“非凡地过生活"非凡地过活就是要活出真实的我,快乐自由地活。快乐、自由、平安等,这些都不是外在环境,而是自己的心境,自己的感知、感受。
我相信,我们全都是相互连结的,我们都是“一”,终极是“一”,而人间是二元的。有相对的二元,才能幻化出无限的变化和美。我们可以很"觉醒"地创造人生种种,也可以很觉醒地"观照"。做人,免不了建立"关系",我们一直活在关系中,包括与自己、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好,难免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痛苦。从与自己的关系做起, "观"自己(非批判性地),诚实观照自己的内心活动,尤其是情感、情绪。不要忽略,也不要排斥,而是接纳。你拒绝承认的,就会一直梗在那儿。而得到你承认的,自会改变、消融。
我们上的工作坊,教我们大声说出"真相不会出错,真相将让我们自由”……当我们选择做我们自己,而非“我应该是怎么样”。——这就将令我们自由!其实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做一种练习,就是假设今天是我活着的最后一天,我要怎么过?这就是在提醒我们,人一出生就是一个向死亡前进的旅程。不过,我们不认为死亡就等于“灭绝”,而只是此生的句点。我们只认为与其沉湎于过去的痛苦以及预期未来的恐怖之中,不如“活在当下”,因为这是你唯一可以真正经验的片刻,所以要以最大的平安喜悦度过这一天。
我自己对此生已满足,现在会感恩每一天都是额外的礼物。所以,如果你已体验到爱的幸福、喜悦、平安,那我没意见。可是,你好不容易才撑过几年的病痛,终于得到很大的觉悟和改变,变得平和、柔软、脆弱(承认脆弱才是强者,假装坚强反而是弱者),并且能够重建自己与嫂嫂及儿孙的和谐亲近的感情,我觉得这才是你该勉力活下去的理由!使得你的各种关系更加圆满,更令你和他们都了无遗憾。对了,你一定不要有所谓“未了之事”的遗憾!
二哥读了信很感动,马上打电话来(之前,他已不愿接电话),并表示愿意再努力。
这个夏天,我们三兄妹都在他家欢聚,轻松聊天,回忆起年轻时的趣事,气氛融洽又温暖。
隔年,二哥在感恩节后打电话来,说他们全家三代在感恩节齐聚一堂,他也向全家人致谢与道别。我问他是否“内心很平静也能平静地与神相聚”,他说是的。我便说,那就不要再吃苦,平安地走吧,我爱你。
之后,再打电话问候时,他多半在睡眠状态,最后于2011年元旦逝世。
赛斯在《灵魂永生》里说:“当死亡发生时, ‘内我’会感受到他的自由,并因此产生一种极大的谦卑感,同时又带有一种极大的狂喜。我的所有死亡都补足了我的人生,因为对我而言,似乎别无他途。”
以信望爱来体悟、实践真善美信望爱里面,爱最重要,所以我们一直在讲爱,赛斯也讲,《圣经》里面也讲。爱就是与神连结,回归本心、真我,就是臣服于爱,爱源源而出,永远选择爱而超越恐惧。
另一个高灵伊曼纽讲的比较容易做到,他说:我们一天到晚在做选择,你做每个选择的时候,请停一秒钟问问自己:我这个选择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要臣服于爱,永远选择爱而超越恐惧。因为人有时很难做选择,而且有时候事情从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我办告解,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我去帮助人,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不帮人是不是我的价值就没了,就要被罚?还是那样做只是因为爱?那样做是无条件还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爱是好的,但不是最好的,无条件的爱才是神的爱。人们行事常常是基于利益,你对我怎么好我才对你怎么好,那都是小爱,或许也不能算爱,只是交易。当然,这总比“对人不好”要好,可那还是有条件的爱。
你要觉知自己是出于什么而付出,慢慢的,你的心里就会充满爱且爱会满溢出来,你发出光来,就会让人感觉到那个爱。你不自觉地在发光,就是你的爱已经散出来了,这个爱是自发的、无条件的。这个爱被扩大之后,意识得以提升,体验到合一、四海一家、宗教的美,所以宗教的最终教导就是信望爱。能够实践信望爱、实践真善美,每个人对自己负责,自发追求,没有人规定你或对你提出要求,是自己要求自己,而对他人而言,你只是观察者。
赛斯讲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其实,每一个人都很希望自己能为别人服务,充满大爱。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对自己负责,这个世界就没问题。你自己做什么都快乐,也不去责备、抱怨、怪罪别人,只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得到整体意识大跃进,跳到另外一个空间里去。
真善的东西是美的,用美学来陶冶人的性情、宗教情操,这是一个可以取代宗教的东西。
今天,我要讲一讲我的爱情故事——扬升于爱。平常大家是讲坠入爱河,好像“掉入”爱河里了,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感觉。而我自己的切身经验的确是坠落,这种“坠落”好像是不可自拔的,虽然坠落以后没有被淹死,可我还是会载浮载沉,事实上我是得到了很多痛苦的经验。
去合一以前,我已心如止水,心不会浮动,很平静。可是到那边有那个体验以后,我忽然觉得自己心里充满了爱,这个爱是来自我的神,他一直在眷顾我。以前我一直以为我是孤孤单单的,心里空空的,有一种空洞感。可是,当时我忽然有个感觉:心被填满了!那个喜悦是毫无理由地一直涌上来,好像那个洞不见了,变成一个自流井,于是心里就有很多爱与喜悦自动涌出来。
到2010年,在我根本没有任何期待的时候,任何忽然碰到了他,我很喜欢这个人,觉得彼此间有一种无条件的爱。我也很意外还有这种事情,因为除了食欲,那时我根本没有任何欲望。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确,我很轻松自在,一点都不会刻意地去想要怎么样。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记取教训,不要再坠入爱河,而是要扬升于爱,因为我无所求。然后,他对我无条件,我对他也无条件,藉爱而提升,让我的心灵在天上飞,很自由、很快乐、很喜悦、很轻松。
其实,飞的时候我也会"晃"一下,像遇到一点乱流,并不是一直飞得那么开心。心里面有悬念,反而会比较累,因为你会记挂着有这么个人,想知道他怎么样了?有得有失,变得不再无忧无虑,也没有那么轻松。可我还是勉励自己不要再重蹈覆辙,时时记住这点:要扬升于爱。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信心”是恩典】:http://www.yipindushu.com/shejiaorenxing/1922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让你笑到不能自已的妙句09-12
2 经典句子,传达信念的坚定语言力量12-07
3 中老年人的社交平台有哪些09-12
4 经典句子,闪耀心灵之光的璀璨星辰09-03
5 2岁宝宝如何社交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