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借助家庭的情境关怀人们的心灵,就必须学会欣赏他们的故事和里面的角色,让故事中的祖父母和叔伯舅舅变成神话中的形象,让原本熟悉的家庭故事在一次次的讲述中逐渐具备典型意义。今天的教育和媒体报道中充斥着“科学性”的腔调,让我们无意中成了家里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我询问患者的家庭情况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父亲喜欢酗酒,作为一个酗酒者的孩子,我自然倾向于……”这就不是故事的讲述,而是理性的分析。家庭被“陈列在实验台上”供人解剖。更糟糕的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也会以这样的腔调开场:“治疗对象为男性,生长环境为同时信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家庭,其母亲具有自恋倾向,父亲则具有共依存倾向。”在如此简单化的分析过程中,家庭生活的心灵成分连一席之地也没有。我们必须用更认真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家庭,同时接受它的美好和阴暗,扮演聆听者的角色,而不是在故事讲完之前妄下评断。如果急着“纠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正"患者家庭的"错误",就会与它的独特精神和个性失之交臂。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心灵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尊重故事的内容,而不是对其阴暗面讳莫如深,那么,或许我们就不会把家庭的影响视为无法摆脱的束缚。由于发展心理学的影响,我们总以为,家庭环境无可避免地决定了我们的人格。但是,如果我们把家庭背景当作塑造未来生活的原料呢?身为心理医生,每当我听到患者讲述父亲或叔叔的虐待行为时,总会探询虐待者的生活细节。在他的暴力行为背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他家庭成员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讲的是什么故事,又隐藏了哪些秘密?一位名叫大卫的年轻人对我抱怨说,他跟母亲实在相处不来。我之所以把他称为年轻人,是因为“长不大”是他最显著的气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已经28岁了,但看起来好像只有16岁。他一个人租房住,每个周末都“回家”跟母亲一起过。然而每次回家,他都觉得母亲在窥探他的隐私,干涉他的生活,甚至强迫他打扫房间。母亲经常对他说:“你跟你父亲简直一模一样。”其实他父母几年前就离婚了。
“你真的很像你父亲吗?”我问。
他满脸惊讶。"我母亲才是问题所在。”他说,“不干我父亲的事。” “但我还是想问,你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总是四处奔波,我很少能看见他。他身边的女人总是换个不停。” 【"你像你父亲吗?"】 “不像,我连一个女人都没有接触过。”"是吗?"“除了我母亲。” 接下来他对我说的话,是我从许多患者口中都听到过的:“我不愿意像我父亲。” 我们的双亲中,或许有一个或两个的行为太过分,让我们深受其苦,于是我们下定决心,绝不重蹈他们的覆辙。我们尽可能逃避父母的不良影响,拒绝认同他们,殊不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通常是因为他们的某些特质,让我们从小就看不顺眼。但这样的压抑不仅不能真正消除这些特质,还会带来另外一些问题。大卫努力避免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他不想结交很多女人,结果连正常的感情关系都抛弃了;他不想四处漂泊,结果离不开他母亲的家;他不愿意像他父亲,结果在他身上,几乎没有一点点父性。 我跟大卫谈论他的父亲,但是没做任何形式的评断——正是对父亲的负面评断,才造成了他跟父母感情的裂痕。我鼓励他讲述父亲的故事。从他的讲述中我发现,他父亲的童年与大卫本人非常相似。我开始理解他父亲为什么选择漂泊。原来他父亲一直在刻意同儿子保持距离。现在儿子对父亲的生活产生了新的兴趣,于是坚持跟父亲联络,找机会谈心。 大卫不再排斥和拒绝自己的父亲,这样他就能更加直接地检视自己的内心。不管他喜不喜欢、承不承认,父亲的精神其实一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直在他心中,而他可以把这种精神作为原料,塑造自己的生命。当初为了逃避家庭生活的“污染”,他不惜让自己的心灵变得贫瘠,而现在,他的选择终于让心灵重新丰富起来。通常,我们越是试图逃离“功能失常”的家庭,越容易掉进纠缠不清的悖论陷阱。逃离的意愿越强烈,越会在潜意识里造成反作用——离不开家庭,比如像大卫这样,认为“家”就是母亲所在的地方。 重返家庭,拥抱过去所否定的东西,往往能催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令最恶劣的家庭关系也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如果按“正常”的标准勉强改造家庭生活,只会阻断这种反应。关怀心灵的最好方法是接受事实,平心静气,让想象力发挥催化作用,而不是盲目的幻想和勉为其难的改变。谈论家庭时,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把它想象成什么,它就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想象会加深,也会发生变化,让被怨恨和成见捆绑的心灵得到解放。可以肯定的是,大卫诉说他父母故事的过程,对他跟双亲的关系产生了影响。通过新的、更深一层的想象,他摆脱了以往的成见,这样他就可以用之前所不了解的方式,重建自己与双亲的关系。尽管他的双亲没有任何改变,但大卫自己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不再一味保护自己,而是能对双亲敞开胸怀。 当我们不加任何评判和分析,平静地讲述家庭的故事时,现实中的人物就会升华为抽象的角色,孤立的情节就会组成宏大的篇章。这样,家庭的历史就转化成了神话。无论我们是否知晓,其实我们对家庭的看法,完全植根于自己的想象。“家庭”表面4走少的有上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实际上却是想象中的概念。关怀心灵的任务之一,就是从家庭历史和记忆的细节中提取神话,因为想象力的增加,永远都意味着心灵的滋长。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要借助家庭的情境关怀人们的心灵:http://www.yipindushu.com/shejiaorenxing/1478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承载记忆的深情语言宝藏09-06
2 北辰社交障碍康复中心09-12
3 【笑口常开才能青春长驻】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之作的精彩句子选编09-12
5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