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个试图把生存与生活摆得黑白分明的人。朝九晚五的时间里,他叫石悦,是海关总署的公务员,拿着优厚的工作酬金,做着不算吃力的公差。每个工作日的下午四五点之间,他开始进行角色转换,回到家后就变成天涯上的“当年明月”,在网上写作《明朝那些事儿》,如此数十年不间断。
对于许多人面对的生存与生活之间的矛盾,石悦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他幸运地考上了200多人中录取一名的海关总署的公务员,为的是有一个正经体面的社会职位和一份丰厚的薪水,至于喜欢不喜欢这份工作,显然并不重要。而回到家后,在网上奋笔疾书,则是他的个人兴趣。在十多年前刚开始写的时候,他没有指望这个兴趣能为他带来什么名与利,但这并不妨碍他用比白天更投入更热情的方式实现愿望。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个状态就是:白天挣钱不投入,晚上投入不挣钱。“不投入”三个字,很可能会让领导们觉得刺眼。而事实上的情况是,如果一个员工向领导汇报自己对待工作“精神十分投入”,不是员工自作多情,就是领导太傻太天真。只要态度认真,行为努力,工作有成果,已经是难得的好员工,精神投不投入,根本不需要管,也没法管。换一种说法,石悦(当年明月)的平衡来自于对工作与兴趣双重的低期望值:不期望工作有趣,不期望兴趣赚钱。
但是若把兴趣爱好养成了名利双收的事业,新问题也就来了。当《明朝那些事儿》(六)出版时,书号方已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转换成与作者就职单位同属一家的中国海关出版社。这里面的利益纠葛虽然不足为外人道,明眼人也可以看出个七七八八。兴趣养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与纯粹的兴趣差之甚远。附着在兴趣上的利益与是非带来的烦恼有时甚至超过了兴趣本身带来的乐趣,但这已经是职场不惑期另一个话题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更像是幸福的烦恼,若还不识趣地抱怨,就矫情了。yipindushu.com
【"生存与生活"究竟如何平衡?是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中数量】
高居第一的大课题。只是恕我浅薄,我不认为这个问题有明确的答案。这里面涉及了取与舍,得与失,付出与收获,努力与惰性等太多需要你根据自身性格特点来选择或者改变的因素。
我的做法是排出我当前最想要的东西,选第一个,然后看看在剩余的补丁时间里,能不能塞得进第二个或者第二个的一部分。但更多的人还是都想要,可惜老天不会满足这种贪心,于是就乐得冷眼旁观你一直在生存与生活的钟摆中痛苦地摇摆了。
【画龙点睛的第二职业】
我建议公司老板鼓励员工在业余时间发掘并壮大自己的第二职业,这不仅不会影响本职工作,反而会因为分心产生的内疚感使员工更尽职。
在一个酒吧里,我见过一个白天在咨询公司当分析员,晚上十点以后来当鼓手的小伙子,那天因为公司加班迟到了二十分钟,他向众人隆重道着歉,并向代替他上场的乐队同事拥抱致意。试想一下,当你还陷在咨询公司一场冗长的会议中时,5000米外的演出场地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你,这是怎样的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不久前,一位公司金领向我诉说了她的焦虑:工作虽然稳定,但上升无望;眼看到了四十,改变又缺乏勇气;想开发点什么别的兴趣吧,绞尽脑汁还真想不起来。我建议她去学拉丁舞,或者弹古琴。我认识的另外一位和她一样的成功女性,不仅通过学弹古琴解决了自己的困扰,或者说,用学弹古琴的时间替代了烦恼的时间,还在古琴教室里结识了一位男朋友。更好一点的方式是去学高尔夫,说不定能认识一群有助于突破事业瓶颈的职场贵人,但这项事业的缺点在于需要占用白天的时间。
最迫切需要第二职业的有这样几种人:一是事业进入平稳期、工作缺乏新鲜感的资深职场人;二是个人价值体现不仅仅寄托在一个工种上的志向多元化的“花心”的人;三是身居高位、却又不在决策者岗位的富贵闲人。我认识一个走向歧途的第三种人。在升为副总经理后,身心因为突然闲下来而感到无所寄托。她开始不自觉地与男下属暖昧,这个危险的方向最终导致她离开了公司。
第二职业不仅仅能成为向公司同事倨傲的资本:你忙成这样又能怎样呢?可在网上还有个茶叶店需要我照顾呢,还能在事业遇挫时充当心理按摩椅。我周围朋友中最多的第二职业选择是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工作不顺时的口头禅是:大不了我去某某咨询所摆张桌子开门诊去呗。毫无疑问,这是个健康而积极的发泄渠道,肯定比那些工作不顺时花钱去找他作咨询的人更积极。
既然是第二职业,就要花时间和工夫往专业人士方向发展,而职场不惑期不是仅仅满足于玩一票。比如练瑜伽,就要做到能竞聘瑜伽教练;打高尔夫,至少能参加业余比赛;热爱拍DV,至少能作出一部在网上发行的影片,没准还能在国外影展获奖。只有这样才能称其为事业,而不是兴趣。深切需要第二职业的人往往精力能力都超乎常人,不修成专业水平,无法为他们带来持续的动力。话也说回来,只有钻得深透,才能榨取他们生活中的全部剩余时间以至于再也没有多余的一秒钟抱怨生活没有方向。
对于那些担忧员工发展第二职业而影响本职工作的老板,我想用这样一个事例来说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么没有意义。一天上午九点,我在写字楼拥挤的电梯里听见一个白领在电话里卖话剧票,他对着电话重复了一下快递地址,是另一个写字楼。不难推测,买家是另一个公司的白领。根据我在网上购票的经验,他一定是囤积了不少热门戏剧低价票的黄牛卖家,因为我也在上班时间光顾过这样的小店。所以,如果老板需要担忧他们开网店而占用工作时间,同样也需要担忧员工会不会在工作时间逛网店。在网络时代,这就像决心要禁止员工发垃圾邮件一样不仅徒劳无功,还会被时代嘲笑。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生存还是生活?】: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886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轻资产战略转型中的供应商开发09-02
2 18年经典俗语09-02
3 抖音热门经典俗语09-12
4 复杂度控制离不开跨职能协作09-12
5 当好员工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