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仁”的思想及其发展,是同中国传统生活与人际交往相一致的。中国古代特定的农业文化,注定了无比重视家庭作为生产组织单位的稳定性,最初的“仁”顺理成章地指向了血缘亲情。而家庭中男性的父子、兄弟是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力,因此,慈孝与弟悌成为传统道德重要的价值观念,正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创造性地将爱亲之仁拓展为爱人之仁,而孟子又从理论上论证了仁爱的心性论依据。“国”被看作是放大了的“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仁”从“爱亲”被拓展为“爱人”、“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仁民”,乃至“中国一人,天下一家”,这都是对社会交往实践的深刻反思。
为了强化仁爱的道德哲学依据,汉代董仲舒以天道释仁,程朱以天理言仁,他们对以往仁学作出了重大的改造,将仁抬到无上高度,仁爱已经超越了爱人的同类,更表现为对天下万物的爱,如董仲舒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春秋繁露•仁义法》)程颢则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朱子最终完成了仁的人道精神到仁的宇宙精神提升,充分揭示了仁的生命意义和终极信仰,确立了仁学本体论。仁德作为对人际关系的反思,从此以完整的仁学理论体系面目出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道德价值。
仁德是对施政治民的规范
就国家社会而言,仁德意味着一种政治模式的理想追求。孔子始创儒家,源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反思,起因于传统社会礼制危机的解答。面对礼崩乐坏,各种“有其名而无其实”,孔子发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孔子曾经梦想实际参与政治,能够通过“正名”,实现社会礼治秩序的复归,但最后还是通过创立仁学和实施平民教育的方式,成功倡导了德治的社会政治理想。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执政者必须自身有德,才能以身作则,树立起榜样,“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们的道德,凭借道德力量感化社会。
孔子的德治思想被孟子继承,孟子指出夏、商、西周“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离娄上》),他还提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孟子极力主张“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的王道“仁政”观点。孟子从心性论出发,以“四端”说解决了仁的来源和根据,从而为“仁政”学说打下了坚实的政治伦理基础。因此,朱熹充分肯定了孟子在儒学基础理论建设上的巨大贡献:“孟子发明四端,乃孔子所未发。人只道孟子有辟杨、墨之功,殊不知他就仁心上发明大功如此。看来此说那时若行,杨、墨亦不攻而自退。辟杨、墨是捍边境之功,发明四端是安社稷之功。”(《朱子语类》卷五十三)此后历代有关施政治民的理念,都是以仁德的政治伦理为依据的。
仁德是对人格高标的确立yipindushu.com
儒家的“仁”被看作是人的本质特征,人应然是仁者。如“仁者人也”(《礼记•表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同时,“仁”又被视为道德修养,一种人们应该通过道德内化而培养形成的为人准则。只有符合仁的素养才是君子,仁是君子作为的源泉和归宿。孔子揭示的“仁”不需要任何宗教神学的外衣,人走向道德精神的自觉,直接彰显个体的自我主体性,树立了自我人格完善的高标准,意味着人类思想史的进步。孟子将人的生理欲望与道德理想区分开来,将人先天赋有的道德理想界定为“人性”,从而此种“人性”必然是向善求善。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道德理想正是人区别于动物,君子能保持和发展,而小人却会失去的“赤子之心”(《孟子•离娄下》)、“本心”(《孟子•告子上》)。孟子以心言性,性在心中,心性同一。仁德来源于个体的善心、善性,是个体人格产生的重要源泉。
仁德是君子人格所以具有的特质。“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这个“心”则是天赋人性使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道德意识本身(仁、义、礼、智)和道德意识的萌芽(仁、义、礼、智之端)明确区分开来,确认了道德意识的源头在人的心性之中。人心能发展出“仁、义、礼、智”这四种人类基本道德意识的萌芽,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这是因为人被名利地位等“人爵”所迷惑,或是生理欲望的“小体”所蒙蔽。因此,人有善端,只是君子的必要前提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会使人人自动成为有德性之人。人要提升道德意识关键在于后天尽心知性,在于体验和发扬光大人内在的道德意识的萌芽。孟子强调培养道德意识和情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谓“为仁不难”。
综上所述,孔子在“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时代,新创了仁学,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开创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但孔子并未穷尽仁学的全部内容。孔子之后历代儒者面对不同的社会历史要求,在同各种思想的论辩中,不断深化对仁的诠释、发挥和改造,仁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不断得到确认和强化,形成了集伦理、政治、哲学和宗教信仰为一体,内涵非常丰富而完备的仁学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华道德精神的魂魄。仁的理念,不仅仅是“爱亲”、“爱人”的道德原则,向善行善的心性实践,还包括内圣外王的德治仁政,更包含以天命、天道、天理为内容的价值信仰。在中国文化史中,“仁”的提出是对人类本质的发现,“仁”蕴涵了人类同世界交往的终极价值和终极关怀。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情形下,儒家的仁学思想体系作为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基础,对人类文明的共同和持续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原典选读
仁爱精神警言典例
1.伤人乎?不问马
【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诠解】“伤人乎?不问马。”这是中国古代很著名的一个伦理学命题。要解说这一命题,得从春秋末期鲁国发生的一场火灾说起。
黎明前时分,突然一声刺耳的呼喊刺破了宁静的长夜:“马厩着火了,着火了!”于是,凄厉的呼喊声、杂沓的脚步声、马嘶声……乱作一团。过了好久,这一切才归于平静。几个时辰后,主人回到家,马上有人向他报告:“今天马厩失火了,火势还不小。”主人立马问道:“伤着人没有?”他并没有问到马。这位主人,就是我国文化史上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火灾过后他的态度,就是他对上述命题的最好解答。
在孔子看来,牛马与人相比,人是最宝贵的。这是由于牛马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存在物,只具有外在的价值,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唯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表现为人本身即是目的。所以我们称孔子创立的仁学是东方人道主义。后来,孟子由仁学引出“仁政”,要求执政者以德行仁,反对以暴力压人,也正是从这种人道原则出发的。荀子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这即是说,人之为人,主要并不在于具有某些自然禀赋,而在于通过自然禀赋的人化过程而形成的道德意识与认知思想,终于使人超越一般的自然物,而具有最高的价值。汉儒董仲舒一再强调“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最为天下贵”(《春秋繁露•天地阴阳》)。在他看来,人处于价值关怀的中心。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屡屡称道:“人则物之最贵者也”,“人在天地之间,万物之贵者耳”,“天地之性,唯人为贵”。
这些论述传达的都是同一个声音:人是最宝贵的,必须以人为本。
孝道与仁道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诠解】这里引述的几句话,谈的都是家庭伦理。儒家仁学思想是以孝道为起点的,所谓“孝悌为仁之本”。一个人有没有仁爱之心,先考察他对父母的态度。一个后生小子在家庭中生,在家庭中长,父母亲养育他、扶持他,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帮助他成长,甚至促其成家立业,不辞劳苦,不遗余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做子女者对父母不讲孝道,没有敬意,还能指望他在社会爱他人吗?
孔子讲孝道,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养亲、敬亲和顺亲。养亲即赡养父母,这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义务与家庭责任(也是今日法律规定的底线)。顺从父母的意愿,据说这一条是最难事事做到的。对于孝道的三个层次,可以做一个具体分析:关于养亲,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者的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父母的衣食住行是每一个子女责无旁贷的本分,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回报。关于顺亲,可以分几种情况,亲子之间遇到问题有共识的,无疑要尊重父母的教诲和意愿;在非原则问题面前亦可按父母意愿行事。亲子之间遇有分歧的,要加强沟通,彼此商量,做子女的文化水平、社会阅历比父母还要高,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阐明事实,说清道理,争取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关于敬亲,即对父母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言辞,表现了为人子女者的素质、学养和智慧,永远都是应该不断学习进步的。孔子重视敬亲,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在家庭中讲究尊敬父母,把这种修养推之于处理人际关系,推之于处理社会问题,也必然是善于待人接物,善解人意,讲信修睦,受人爱戴的,他的行事有人和扶持,他的事业必定发达。反之,在家里霸道,在外是魔鬼,何谈事业顺遂?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以及彼此的奉献,都是出自天然的、血浓于水的真情,也出自相互勉励的良好修养,这是最宝贵的感情,人们都应该珍视它、喜爱它、发扬它,让美好的家庭环境成为自己幸福的港湾。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仁德是对人际关系的反思: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527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是生活的艺术写照09-20
2 追寻汉字慰藉,气质优雅经典的短句09-12
3 经典之语,流淌着情感的清泉09-12
4 经典语句,描绘着心灵的旅程09-12
5 鉴赏经典句子,体验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