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听说刘备率军来援,亲自到涪城相迎。张松与法正、庞统商议,要刘备在宴席中杀刘璋,蜀地唾手可得。刘备则坚持刘璋既为同宗,又诚心相待,不同意如此。庞统再三相劝,刘备还是以“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为由,坚决不依。但是,法正和庞统认为机不可失,叫魏延登堂舞剑,要伺机杀刘璋。刘备大惊,喝令即刻停止。刘璋归寨后,还是不相信众将的劝说而相信刘备,忽闻张鲁来犯葭萌关,于是请刘备前往拒敌。哪里知道刘备到了葭萌关,并不进兵打张鲁,却广施恩惠,以收民心,这才引起刘璋的怀疑,从此对他严加提防。
纯粹从军事的立场来看,刘备酒席间杀刘璋,可以省去不少事情。然而,如此一来,刘备便和曹操没有什么区别。何况刘璋一死,刘备的信用丧失,蜀地人士必然奋力抵抗。刘备不接受徐州,反而得到荆州。如今面对刘璋,同样是同宗兄弟,当然依样画葫芦,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果。刘璋如果对刘备深信不疑,刘备不论仁义是真是假,都不方便翻脸。刘璋对刘备生疑,使刘备毁书发怒,先取涪城然后攻取成都,且看似合情合理。庞统的计策,属于先急后缓,杀刘璋很快,要取蜀土却会很缓慢,而且会陷刘备于不义。
领导力箴言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源远流长。打开历史长册,关于诚实守信的记载信手拈来。《春秋左氏传》里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这样的表述。管子曾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周易》言“人之所助者,信也”;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言“信者,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可见,诚信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古代的圣贤哲人一直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许诺和重诺的传统。而言必信,行必果,不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三国中,刘备的方式是先仁至义尽,再翻脸无情,是先缓后急。下决心取涪城,要经过一段时间。但是接下去的进展,应该比较顺利。凡事缓急、先后、轻重,只在一念之间。作出决定的时候,谁也料想不到后果如何,所以还是以仁义、信用为重比较务实。 正心安人,成为团队的核心 领导实行管理是需要感情的,以心交心的领导策略看起来更加人性化,也更有利于团队上下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树立自己作为领导的管理威信——只要自己一声令下,身边的人就绝无二话地贯彻执行。这真的是一门很高超的管理艺术,只要领导时常怀有一颗重义守信之心,就必然可以成为众人心服口服的核心人物。 桃园结义:志同道合团队稳 刘备自我介绍:“我本汉室宗亲。”张飞自称“颇有资财”,关羽又刚好“逃难江湖”。他们心中有一种默契,要联合起来,干出一番大事。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桃园三结义发挥了很大作用。 刘备字玄德,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清寒,以编织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由于祖先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常觉得自己有破贼安民、维护汉室的责任。因此热衷于结交天下义士,并不太专心读书。 他很会看人。看到关羽和张飞的武艺高强,心想若是具有共同的理想,密切合作,应当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干出一番大事,于是与他们结拜为异姓兄弟。 刘备先认识张飞,张飞有一些资财,可以拿出来招募乡勇,而且志同道合,愿意同举大事。关羽原本是外地人,因为在家乡杀了恶霸,逃难在外,才和刘备、张飞认识。三人愈谈愈投机,既然有意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百姓,当然要结拜为兄弟,发誓齐心一致。他们都愿意跟着刘备这位大哥干出一番大事业。 我们奉劝各位,少动这种脑筋为妙。当今社会,各种组织已经相当繁多而且周密,用不着这种方式。万一找错了对象,怎么办?朋友之间,可以采取谨慎的态度,逐渐加深彼此的认识,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结拜这种事情,最好能够避免,以策安全。特别是现代社会,变动性很大,谁也料不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多交一些朋友,少动结拜的脑筋,应该是良好的态度。 当然,刘备会这样做,有其特殊原因,分述如下。 刘备为皇族后代,从小存有做皇帝的梦想。可惜幼年丧父,家境贫穷,到了28岁,仍然以贩卖草席为生。幸好他15岁时,便开始游学,在汉末名臣卢植处学习。刘备既有伟大的抱负,又有识人的能力,看到关羽、张飞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肯轻易放过。虽然刘备当时没有什么名位,却也隐约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风度。所以,抓住良好机会,刘备一开口便获得两人的回应。 刘备待人诚恳,聪明机警,十分受人欢迎,以他这种人中英雄,来号召关羽和张飞,成功率很高。因为关羽最喜欢读《春秋》,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豪侠。而张飞声若巨钟,很喜欢以武会友。三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彼此的能量和频率都十分相近。当时桃园中花开正盛,社会又有聚合人才的需要。刘备看出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条件俱全,自然提出结义的呼吁。 但是,正因为这是十分特殊的事例,所以流传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如果自古以来的异姓结拜兄弟都很有成就,恐怕大家也不致如此重视刘、关、张结义了。“义”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非常不简单。并不是一时兴起,便可以随便结义的。 领导力箴言 企业的规模再大,也不过是少数人的结合。行政组织再庞大,真正可以左右大局的,只有那极少数的首脑人物。要求合理应变,其实只有一个十分简单的要诀,可以说放诸世界而皆准,突破时空的限制,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亲贤臣而远小人。也就是自古流传迄今,代代都被一再重复强调的:亲贤远佞。 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建议,在《出师表》上说得十分清楚:“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志同道合,是组织的首要条件。乌合之众,就算看起来黑压压一大堆人头,也只是各怀鬼胎,各有不同的利害标准,稍有风吹草动,即如鸟兽散去,并不算是组织。 组织文化,便是组织成员赖以结合聚集的“道”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独特的品质。各种组织,各有不同的道。所以同道,并不限定于正道。邪道结合,同样是志同道合,却显然与正道相背。 这里所说的道,当然专指正道而言。什么叫作正道?就是一切依天理,凭良心所走出来的途径,所做出来的决策以及所坚持贯彻出来的成果。 千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人多未必意见就好。流行的道不一定是正道,而传统更不代表故旧得必须丢弃。可见民主只是政界人士的一种口号,企业管理民主化则多是嘴上说说、实际上行不通的东西。 创业之初,以志同道合的少数人为伙伴。组织扩大之际,以组织文化来吸引闻风而来的同道。这样的组织,必能欣欣向荣,不断茁壮成长。 志同道合的积极表现,在于能够委曲求全地达成一致的协议,找出合理的应变措施。 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是最好的组织形态。三人共同塑造组织文化,这才吸引赵云、黄忠等人才乐于投入。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创造了蜀国。创造出当时的大变局,则是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士,适时合理应变,所缔造的丰硕果实。 但是,从三顾茅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三结义的兄弟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有相当大的分歧。在刘备心目中,诸葛亮是安天下的奇才,而在关羽心中,诸葛亮不过徒有虚名,张飞更把诸葛亮看成一般村夫。员工不了解干部的心思,干部不明白老板的想法,乃是常见的事实。 管理需要伦理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格外分明。刘备适时制止两位弟弟的无理,合理地应变,顺利地完成不寻常的求才举动。 组织内有人能够拍板定案,才有决策之可言。若是纷纷扰扰,七嘴八舌,今天决定了明天还可以翻案,哪里有什么应变的力量?拍板定案的决策者要拥有最后裁决权,在志同道合的组织成员中,是不可或缺的首脑。 老板可以自己充当决策者,也可以委任他人来代为决策。刘备请到诸葛亮以后,自己认为如鱼得水,把一切决策权都委之于他。曹操就不一样,他自己作决定,从不假手他人。他所信任的人,如郭嘉、程昱,不过充当可靠的助手,从来没有决策权。 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刘备的集团参与作风,都是志同道合的组织可以采取的应变方式。在一般人心中,刘备的能力虽然看似不智不勇,却能够借众人才的力量,表现出真智和大勇。就连自视甚高、骄傲成性的曹操,在刘备十分倒霉的日子里,也看出“当世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志同道合只是合理应变的基础,重视伦理,建立共识,才能够在遇到变动时,寻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特色: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应变。不但可以因人而异、因道而异,而且同样的人员和理念,还能够因时因地合理调整,以求制宜。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刘备取蜀地:诚信是最有力的工具: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078.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正能量励志名言,激发无限可能09-12
2 经典句子,是文字的艺术结晶09-13
3 即物穷理,豁然贯通:朱熹的格物致知论09-12
4 培训管理者的自我修炼09-12
5 见缝插针:间歇与碎片化恢复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