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功夫人人可以学,但是精微功夫不是想学就能学的。你没有碰到高明的师父,高明的师父愿不愿意教给你,这都是问题。学习精微功夫,需要缘分。就企业管理来讲,缘分就是企业的环境,比如社区、顾客、股东、供应商、经销商、银行,还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我们要和这些环境维持良好的关系,大家就会来支持我们,这样缘分就够。银行支持我们,我们和银行有些来往,就能得到相关的经验。顾客支持我们,我们了解他们,也可以得到经验。慢慢的,精微功夫就会练起来。我们跟他们处不处得好,就看缘分够不够,缘分够的话,就会跟他们处得很好,缘分不够就会发生误会,产生不愉快的纠纷。
凡是采取高姿态,不能够亲切待人的公司,就算有利润也是缺乏功夫的。就算一家公司,产品品质非常好,价钱也相当公道,但是因为摆出高姿态,就不会受顾客欢迎。企业要依赖环境,没有办法离开环境而独立,就算能够维持经营,也不过是基础功夫,环境一变动,就会失败了。所以企业的生命有限,能够超过七年就很了不起了。当然也有很长命的,因为它常常调整,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动。企业如果只知道靠广告争取大众的信任,而没有过硬的品质,只能蒙骗一阵子,终究会被拆穿,逃不过倒闭的命运。所以企业一定要把自己的产品搞好,价格合理,同时人际关系,也就是企业的公共关系也要做好。这种按照正道而行的作风,不用依赖别人,不用依赖广告,自谋发展,而且能够教育顾客,这就具有精微的功夫。企业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并且能够顺利地针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这种企业一定可以永续经营,而它的功夫也一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台湾功夫高的人很多,辜振甫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据我个人的观察,他的功夫是相当到家的。辜振甫先生在上大二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一面求学一面继承父业,还没有毕业就当了七家公司的董事长。但是如果像他这样当下去,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这种表现。他越想越不对,学业还没有完成,功夫还没有学到,就当七家公司的董事长,这太危险了,所以他把这些职位通通都辞了。之后他到日本去留学,在留学的三年当中,他到贸易公司当了个小职员。辜振甫先生的理念很好,一切从头做起,培训自己的毅力和耐力,果然他在那边学到一些基础的功夫。从日本回来以后,他出任台泥的协理,负责把台泥转为民营,之后他被推选为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那时候辜振甫先生还是很年轻的,可是他知道业务要机动化,生产要计划化,管理要制度化,财务要合理化。1962年,他又创办了当时台湾唯一的证券交易公司和证券投资公司,出任董事长。
辜振甫先生的头衔非常多,如果印名片,三张也印不完。可是他每天穿西装,打领带,到处去开会,好像无所事事。很多人觉得奇怪:他有没有在做事?他当然在做事,一个人不管事,不可能把公司管理好,他是抓住重点,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多的问题,这就是功夫。 曾宪章先生也是很有功夫的人,如果要跟欧洲市场打交道,曾先生的功夫是很值得借鉴的。曾宪章先生是全友的创办人之一,在全友奋斗了七年才离开。离开后,他创立了东怡科技公司。很多人问他为什么离开全友,他说全友已经是相当成功的公司,但是他还年轻,还不到坐享其成的年龄,所以他就离开了。曾宪章先生最值得大家称道的,就是他对欧洲市场的了解,他在国际营销方面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圈里是很有名的营销高手。有人问他:“你是工程师,你学的是理工,怎么会变成营销高手呢?”他说:“没办法,环境逼的嘛。”实际就是磨炼出来的。他在全友的时候,据我所知,一年至少有五个月在国外到处奔波。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国际营销,再加上他记忆力很好,很喜欢把资料积攒下来,所以他得到了很完整的培训。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有实际的营销经验,就促使他练成了一身好功夫。 当然功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要睁大眼睛,看看附近有谁功夫高深,多跟他学,学几招就够用了。 管理功夫要以理念作基础 我们都知道个案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哈佛大学颇为流行。不过根据我的经验,个案的选取要慎重,否则的话不但没有效,反而会有害。西方人的个案都写得很清楚,所以大家可以角色扮演,可以沙盘演习,可以有很多参考答案。我们中国人不是不会写个案,而是不敢写。因为写得太清楚,就会有很多人受害。我们不见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可是你写得太清楚,总有人怪你把它写出来干什么。 这是很难消除的障碍。所以个案的选取,第一,尽量选历史人物和事件,比较客观。你选现在的个案,就会牵扯到某些人,最后变成表面化,只能讲好的,不敢讲坏的,这样讨论不出结论。 第二,爱拿通例做个案,而不爱拿特例做个案。所以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研究个案,好像也没有人,也没有事,也没有例,但是这很符合中国人的思想。我们今天也要拿一个通例做个案,来研讨我们今天所要谈的问题。 练好功夫先要有理念 下属常常会抱怨自己的主管,说:“我这样尽力而为,你为什么还不了解,总觉得我没有什么功劳?”但是主管的感觉刚好相反,说:“你认为自己很卖力,其实你不晓得,你所做的那些事情根本是有害的,越帮越忙,你越卖力我越倒霉。”上下级这样彼此埋怨,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下属拼命想做好,但是主管却认为有害无益?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打破这种僵局?我们再来追究一下,下属如果只知道忠实地服从主管的命令,是不是也不知不觉伤害了组织。 一个公司里面,上下都不满,互相埋怨,工作气氛一定不好,大家情绪恶劣,同时绩效很差。上下不满,其实是理念不相同。如果没有共识,就会产生“我很卖力,你却认为我白费工夫,我有什么办法?你让我做的事,我又认为不重要”这样的争执,冲突无处不在。下属想做好,上司却认为“你不做还好,你越做我越倒霉”,就是因为下属不了解公司的目标,不了解上司的用意,换句话说,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认识不够。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自己都没有研究明白,那当然就会产生误会。 要打破大家不满的僵局,得靠双方面去努力。主管要把自己的理念告诉给下属,下属还要去体会,这样一来,彼此达成共识,一切就比较好办。下属只知道说自己很忠实,很服从,听主管的话,可主管照样骂他:“我叫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你只知道听话,听话有什么用呢?”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弄清楚,下属就会觉得主管讲的话乱七八糟。其实不是的,下属会不知不觉地伤害组织,但自己不知道。 由此可知,要练好功夫,除了锻炼以外还要有好的理念,如果没有好的理念,你可能会走火入魔,想救都救不了。功夫人人都会练,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尤其中国人更是如此,每个人最后会发展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我们不能说你的对或者我的对,而是说我们既然要共事,就要有一些共同的理念。 同样的制度,同样的老板,同样的公司,甚至销售的产品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有人绩效高,有人绩效低?如果做一个调查分析,会发现:效率高的人不一定有出众的容貌,并不是谁漂亮谁的业绩就好;也不一定谁聪明谁的业绩就好,如果是这样,招聘时看IQ就行了;也不是说拼命,工作业绩就会好,有人很认真,很努力,最后业绩还是做不出来。到底差别在哪里?关键是看他有没有心。没有心的话,再漂亮,再聪明,再拼命,最后还是没有用的。 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很用功,但是成绩一直很差。他不甘心,就跑来问我:“老师,你看我这么用功,为什么我的成绩始终不好?”我说:“你检讨一下自己,上数学课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在背英文。”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上数学课时想到英文很重要,因为马上要考试,所以要背英文。”“那上英文课呢?”“做语文。”“上语文课呢?”“背历史。”……那永远没有效果,因为他没有心,他不专心。 行动很重要,但是行动背后的观念更重要,很多人跟我说:“你把管理的理论都讲出来,我们回去照着做,不是很好吗?”这就是没有功夫的话。我也曾建议很多老板,不要光重视技术,不要光重视员工的表单有没有写好,而要重视他们的观念正确不正确。凡是观念正确的,自然有一套办法,自然做得很好。所以思想、信仰、力量,并不单是政治或宗教方面的,真正的管理也需要一套观念,这套观念你如果不相信,它就没有力量,你若相信,有了信心,自然会发生力量。 可以这样讲,成功最大的力量就是观念正确,同时信心要坚定。一个人有很好的观念,但信心不坚定还是没有用。 统一企业自从创业以来,即遵循企业创始人吴修齐先生所秉持的“三好一公道”的经营理念。“三好一公道”即质量好、信用好、服务好,价钱公道。讲起来容易,但有没有成效呢?每个商店都可以提倡“三好一公道”,但是有的有效,有的没有效,有心就有效,没有心就没有效。统一企业之所以成长迅速,就是因为统一的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发扬诚实、苦干的精神,同时也深刻理解“三好一公道”的内涵。 统一的一些领导人也很值得我们敬佩,像吴三连先生、侯雨利先生、吴修奇先生、高清愿先生,他们在商场上都有很好的信誉,而且一向说一不二。有些人说中国人没有信用,那是不对的。中国人一句话、一个电话就算数,绝不拖拖拉拉。统一就是承袭了这种作风,讲话算话,一诺千金。我们都知道高清愿先生是白手起家的,他为什么能够白手起家?因为他有很正确的理念,他常常说信用是企业家无形的资产,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如果有人格,就算没有资金,也可以成就大企业。换句话说,有人相信你,他就会把钱交给你去运用,因为人格和信用都是用之不尽的本钱。所以一个人经营企业,视野要宽,理想要崇高,方针要远大。如果一心只想走歪路,只想利,那就永远出不了头!这些如果只是空口说白话,也就没有今天的统一。统一是有了这个理念以后,大家又对此深信不疑,很努力去贯彻,才有今天的结果。 结果是由于习惯产生的,不同的习惯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一个人习惯于晚上很晚睡觉,早上很晚起床,那么他一定要选择某些行业才能够适应,他没有办法去适应需要早睡早起的行业。什么叫习惯?一个人每次都采取同样的行动,就叫做习惯。我们一般人只注意到行动、习惯、结果,没有想到行动从哪里来。这个行动完全从我们的感觉来,我们感觉到这样,就会产生这样的行动。比如,我感觉到手闲着,没有事情做,想要抽根烟,自然就会抽;我感觉到现在想喝杯酒,自然就去喝。这个感觉来自观念。所以一个人有正确的观念,就会有正确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去指挥其行动,而行动长久以后就变成习惯,习惯就会带来一些结果。 行动虽然很重要,但它不是关键所在。就好像我们天天练功,如果不得其法也是徒劳。有很多人很勤劳,一天到晚都在练,练到最后也没有什么成效,就是因为方法不对。 管理者如果只注意行动、习惯跟结果,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很多人老是注意自己的下属有没有准时上下班,他的下属就认为准时上下班最要紧,有没有工作在其次,那就没有用了。管理要有效,一定要重视员工的心理建设。观念的改变和沟通非常重要。我们要建立正确的理念,然后才能够产生坚定的信仰。有了正确的理念,又有坚定的信仰,就会引发一连串有效的行动,就会产生良好的习惯,这样就能达到成功的效果。我一再跟很多人讲:你们要重视利润没有错,但是利润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是你们有没有正确的理念。如果某员工行为很好,工作态度很好,但是没有业绩,那就说明他没有正确的理念。我常常问很多人在干什么,他说“我在卖东西”,那他的理念就是错误的,其业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精微功夫毕竟还需要缘分: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05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获得掌控后,继续加油!09-18
2 【谁知道珍珠是怎样炼成的】09-12
3 养成不找借口、坚决执行的习惯09-11
4 对冲基金知识详解(典藏版)----爱德华·索普——革新者609-13
5 关于人生 年龄越大并不等于越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