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个决策都是慎重做出的,但现实情况总是变动的,其结果可能好也可能坏。每当成果斐然,各自争功时,被领导者常说这样的话:“你们认为效果良好,是由于指示正确,其实不对。如果不是我在过程中极力调整、变更,哪里还有这种成果!”相反的,结果非常糟糕,大家互相诿过,被领导者会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一再变更、修改,结果还是这么糟,如果原原本本照着指示去做,恐怕结果比现在更糟!”
中国人的道理就是:只要结果圆满,过程有些变更,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还赞美有加,幸好变更,变得恰到好处,即使决算超过预算好几倍,大家也多半不愿煞风景,提出来检讨。要是结果不圆满,就处处有问题,人人有责任。这样吵下去,不仅得不到好的结果,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因为功劳是让出来的,而责任则是抢出来的。一让,大家都有功劳;一争,责任就十分清楚。
有缺失,最好自己承担,不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领导者若是勇敢地率先承担责任,被领导者自然不好意思,也会紧跟着承认错误。这时候面子问题变得很奇特,忽然间觉得不承认错误反而没有面子,跟着领导坦承自己的缺失,才是有面子的人。如此一层一层向下传递,大家都不推,缺失则比较容易明朗化。所以,当领导者承担责任时,你别傻傻地认为:这下好了,终于有人扛起责任了,没我的事了。领导都承认错误了,你还不赶快负起责任,努力改善局面,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真是你的问题,你不妨向领导俯首认罪,不要抵赖。一般情况下,领导对这种事心知肚明,会给你留下面子,私下里找你谈。公开场合可以不承认错误,私底下若是承认,只要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领导依然可以接纳你。对不公开认错的同人,领导通常加以谅解;对单独相询仍不认错的人,领导就会加以劝导。你再不认,就是逼领导撕破脸皮了。 主动检讨错误,并不会触怒领导。很多年轻人,犯了错也不敢承认,将错就错,甚至一错再错,这才是最要命的。检讨的时候,最好不要以人为对象,而是拿事实来分析,并且把过失归于自己,才能让领导了解事情的始末,也能让他明白你是有意还是无心。 检讨的目的并不在于承认错误或道歉,而是通过检讨,来寻找执行时所带来的缺失,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详细记载,作为下次计划的参考。“不二过”才是检讨的有效功能,永远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才了得。 执行计划必然产生不相同的后果,与预期的相符,也要检讨原因,为什么如此吻合?是预测精准,还是调整、应变得宜?是原计划预留弹性,还是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预期的不相符合,甚至完全相反,当然应该探索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至于那些半途而废,执行不到一半就动弹不得,不得不宣告放弃的,尤其需要用心检讨,找出病源,以便根治。不可因为人事变动,认为反正当事人已经离职他去;或者人情因素,当事人是多年长官或老同事,便虚应故事,不做实质的检讨。以致因循苟且,重复犯错,因而养成胡乱计划、马虎执行的不良习惯,害己害人。 一般说来,执行结果不理想,主要有三种原因: 第一,计划本身有偏差及失误,执行时即使用心调整,也难以制宜。不论整体计划或部分计划出差错,都会严重影响到执行成果,使其不能符合预期的目标。这种缺失,必须明确记载,提供给计划人员作为前车之鉴,以免再犯。 第二,执行者擅自做主,任意变更计划的主旨和目标,已经属于离经叛道的行为。不论是整体或部分受到扭曲,结果必然大幅度走样。不管是有意或无意,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这种缺失,应该寻找出真正的原因,和执行者沟通,提供改进的经验,使以后的执行者有所避免。 第三,计划者和执行者都很用心,却由于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动,以致无法按照原有计划执行。这种情形下,并不能完全指责计划者的预测不够精准,也不能归罪于执行者的应变能力不足。但是也应该检讨缺失,作为以后的参考。 检讨缺失,是为了积极改进,即使不能东山再起,也可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而不是追究责任,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一味地追究责任,反而让对手有机可乘,或者造成自己乱了阵脚,岂非得不偿失?检讨缺失,还利于培养更佳的计划和执行能力。 被领导者只要能认真检讨,换取一些宝贵经验,以使下次做得更好,领导者通常不会苛责。好的领导者都有包容之心,能够容忍下属的不足和过错,合理加以指导,加以纠正。若是揪着下属的“小辫子”不放,下属承认错误,领导立即加以指责,同时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他:“他自己承认的,还有什么话讲?”这会使得以后下属不肯承认缺失,也不愿意承担责任。 被领导者“小过不断”并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但领导者常骂人“大过不犯,小过不断”,好像是不可原谅的罪过。其实“多做多错”不正是“小过不断”的根源吗?领导者不喜欢“小过不断”,被领导者只好以“不做不错”来保护自己,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如果你的领导容许你犯错,只要是无心的小过,他都不处罚,你才敢多做,才敢自省,才敢坦白承认。如果你犯了有意的、违法的、大的过错,领导当然要罚你。罚大的,不罚小的,你也会容易接受。而你自我检讨后,下决心“不二过”,就可以无大过了。 常常检讨,积累经验,才有机会获得大成功。中途检讨,还可以在发现重大缺失的时候,提出补救计划,以便采取挽救措施,使计划得以顺利。所以,检讨不一定要等到执行完毕或无法执行时才进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分成若干阶段来检讨,其效果有时比终了检讨还有价值。而中途补救,当然比半途而废来得好。 中途补救发生在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况,而且领导也确定这件事情不能按时完成的时候。 碰到这种情况,不要想着“神仙来都没有办法”,这是一种无所作为的态度——怎么能没有办法呢?任何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你正面对待,而不是采取欺瞒的形式。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态度诚肯、积极,事情往往都能解决。 获得授权时做好本分 多承担责任少争权力 西方人以权为重,你给我多少权我尽多少责任;中国人则恰好相反,你尽了责任我就给你权,你没有尽责任我就不给你权。可见,在中国只有有责任的人才可以有权,不负责任的人是不能够有权的。权责范围以责为重,而不是以权为重。两者出发点不一样。 因此,中国人不可能不授权,但我们的授权往往属于那种不明言的授权。西方人的习惯是一切都说清楚,一切都说明白,即“明言”。中国人在这方面与西方人不一样,我们是不得已才“明言”,平时尽量“不明言”。这就是我们总喜欢旁敲侧击的原因。被领导者要听清领导的言外之意,明白自己是否有权限,有多大权限。 如果一切“明言”,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旁敲侧击可言。换句话说,话讲得太清楚,你就会得罪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明言”的目的有二:一是避免得罪人,二是避免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所以中国人讲究含蓄,讲究“点到为止”,留一些东西让你去猜。 一个人的职位越高,越是会避免把话讲得很清楚。如果把话讲得很清楚,他就等于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所以,被领导者要体谅领导的难处,不要去埋怨他讲话含含糊糊,更不能直截了当去问领导:这件事情你到底授权到什么地步?如果这么问,就是明摆着要夺领导的权。 在中国,下属获得授权的要点,就是如何让领导放心授权。尽管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总是各说各话,但是心里却很清楚彼此的真实意思。当领导授权给你,你应该说“我会向您请示的”,这样他才会很放心;假如领导授权给你之后,你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回答“我知道的,我会在权限范围里面去运作”,他就会开始对你不放心。 聪明的被领导者都会做到这一点。比如一些业务代表,他们出来进行谈判,绝对是经过授权的。谈到最后时,如果他们说“我回去再向领导请示一下”,这样的人就是值得欣赏的;如果他们说“行,就这样定了”,这样的人就很危险——每个领导者都不敢用这样的下属。 权是可以拿来改变人、改变事情的力量。被领导者要想得到授权,先得承担责任。人这一辈子,基本上就是要善尽责任,少讲权力。现在流行一句话:“不要让你的权力睡着了。”我不太赞成这种说法。为什么不要让权力“睡着”,不“睡着”又能怎么样? 你承担多大责任,领导就授予你多大权力,而不是首先授权给你,你才去尽责任。表面上看,中国人喜欢把过错推给别人,不喜欢由自己来承担责任。而实际上,中国人把责任推给别人,只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表面上抵挡一下,在暗地里、私底下,自己则会检讨、好好改进,这也是实质上的自我反省。真正的责任,到最后应该谁负责就由谁负责,每个人都推不掉。 既然权和责密不可分,到底是分层负责好还是分层授权好呢?西方人很喜欢讲分层授权,中国人则比较喜欢讲分层负责。你负责当然可以授权给你,若是不负责我还给你授什么权?这当中自然有一个轻重权衡。当然,我们有时候也会先授权,可那是特殊情形,特殊人物,特殊事情,特殊环境。一般来讲,大部分人是不会那样做的。 既然被领导者只有责而没有权,就没有必要表现出权力欲。把自己的真实意现出来,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但同事会攻击你,连领导的警觉性也会很高。我们经常说“授权”,“授”,就表示那是他主动给的,而不是你争取的。西方人喜欢讲企,只要某个人有这个企上级就会给他授权。但中国人很怕你有企。如果你满脑子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满脑子企,最后只会自食其果。中国人的想法是:谁要,领导就偏不给谁,专门挑那些摆手说“不要”的人来授权。 你不能让领导看出你很想抓权。一个喜欢抓权的人迟早是要倒霉的。领导们喜欢做事情的人,不喜欢抓权的人,如果你让领导知道你很想得到授权,他肯定不会授权给你。把企隐藏起来,不要轻易暴露,这是一种文化,它既不是对错问题,也与奸诈没有关系。比如你升职了,大家都来恭喜你时,你绝对不能讲实在话,不要说:“我很开心,我终于升官了。”而应该说:“我实在不想坐这个位子,今年不知道怎么搞的,推半天都推不掉。”实际上,越是这样说话越能被领导赏识,这里面的关系很微妙。 被领导者不要自告奋勇,更不要与领导抢夺权力。你没有跟领导抢权的资格,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权力统统让给他,这样一来,他就会分一点权给你。你越不要权,他越会放心地给你;你表现得越好,他对你就越信任。 领导喜欢照顾不争的人,而不太喜欢那种争取权力的人。只给争的人一点点好处,照旧会去照顾那些不争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结果——想要权力的人争了半天却被干掉了,在旁不做声的人反而得到了好处。 被领导者得到授权,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很长的过程。得到领导的授权后,你千万要记住四个字:及时汇报。“及时”这两个字很重要,但很多人却经常忽视这一问题。领导到你这儿来视察工作,你完全不当一回事,他回去后一定会打电话把你叫去大骂一通。他心里想:我到你这儿来是关心你,就是要你向我汇报的,你却默不作声,那我还授权给你干吗? 所以你以后要记住,领导到你那儿去,你一定要抓住机会就向他汇报,这样领导以后才会常来,才会继续对你放心授权,而你也才会有不断升迁的可能。 不越权不弄权不失职 被领导者得到授权,最忌讳的是越权和弄权。无论是哪一项,都是自寻死路。但是过于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什么都不敢做,却造成了失职,这就是矫枉过正。所谓越权,便是做了不该做的工作;所谓弄权,就是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扩张自己的权力;所谓失职,就是该做的工作没有做。无论在哪一个组织中,任何人一不小心都会失职或者越权,而弄权多是有意为之。 越权和失职有何危害呢?在《韩非子》中,有一则“昭侯醉酒”的典故,值得被领导者用心琢磨。这个故事的大意是:韩昭侯酒醉睡着了,典衣(专门管衣服的人)不在,典冠(专门管帽子的人)怕昭侯着凉,就拿衣服盖在昭侯身上。昭侯醒来,十分高兴下属对他如此关心,但他知道是典冠给他盖的,就因越权而处死典冠,因失职而处罚典衣。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简单,仔细想想,却能从中领悟很多道理,被领导者要深以为戒。从韩昭侯的反应看,领导者对下属越权和失职的行为,都不能容忍,对越权的行为尤其痛恨,因为越权必定威胁到领导的地位。 中国人经常是领导者有权没有责,被领导者有责没有权。很多领导之所以吝于授权,是因为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权限,一旦将自己的权力充分授予他人,自己就会被架空。一般来说,授权多发生在问题出现之时,这时的短暂授权是为了马上解决问题,而平时的责权则经常是不统一的。 权力历来都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侵犯了上面的权力叫越权,侵犯了平行的权力也是越权。 那么,到底是越权可怕还是失职可怕?这就要看你的职位高低。对职务高的人来说,越权更可怕;对职务低的人来说,失职当然比越权还要可怕。作为中高层,你早一天养成越权可怕的观念,你就会升迁得快一点。你越不会越权,上面就越放心提拔你;你一越权,他绝对不敢提拔你。有人认为自己很委屈,自己很有能力,上面却怎么也不考虑他,其实就是因为领导发现他会越权,担心以后会侵犯到自己。所以,中高层要早一天把自己的观念调整过来:越权比失职可怕。 一个人应该时时刻刻记住:不越权还不够,不失职也不够,要两边不侵犯我们的领导,同时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才行。也就是说,一方面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一方面顾虑到领导的感受,你才有前途。所以中国人的眼睛老是往上看,不是巴结,也不是讨好,而是去将心比心。 当然最理想的是既不越权又不失职,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很难做到。在组织中,很多被领导者就处于典冠这样“做也死、不做也死、溜又溜不掉”的尴尬局面中:不能不做,否则事后追究责任,一定在劫难逃。虽然这不是你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但是中国人的岗位说明书中,最后一栏一定是“其他”。这个“其他”包含了很多含义,既在无形中赋予了每个职位一些特殊的责任,当然也为领导追究相关责任提供了权力。如果做了,就是越权。很多被领导者名义上有某种权力,实际上根据事情的大小,其权力也可大可小,一旦自作主张,就可能构成越权。当然,你想溜走也是不可能的。虽然你可以辞职,但是这种状况时时出现,你又能辞得了几家? 被领导者只能极力为自己寻到一条活路,跳出这种困局,想方设法把最不幸变成最幸运。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前面的环境有多艰难你都不可以退却,要学会隐忍,适应艰难的环境正是磨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逃避的,只能选择面对;但是切记不能硬闯,而是要开动脑筋,灵活应对。 以故事中的典冠为例,他的活路可能是,找别人去做这件事,谁做了由谁负责。因为他自己去做,昭侯一定会怀疑他的动机,而且没有人会证明他的清白;如果他不做,又会被认为他不关心昭侯。找别人去做,把衣服盖在昭侯身上。等昭侯醒过来询问时,左右肯定会禀告是他让别人做的。这种做法会证明他们彼此的动机都很纯正,最终双方都会获得奖励。 中国人很重视动机,而动机偏偏又是看不见的;西方人不重视动机,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动机根本看不见。所以,中国人往往相信自己的感觉胜过别人的话。如果他认为你的动机纯正,自然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对你的动机表示怀疑,他就会对此深究下去。一定要记住:越是与高层管理者在一起,越是要小心翼翼。 另外,被领导者遇到问题一定要多动脑筋,不要整天发牢骚、诉苦,那样毫无用处。建议大家从现在起就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事,闭上嘴,动脑子,想一想怎样才能既不越权,又不失职。这是我们从“昭侯醉酒”这个典故中应该学到的。如果被领导者只受到负面影响,认为典冠担心昭侯着凉,好心好意把衣服盖在他的身上,反而招来杀身之祸,实在是令人心灰意冷,不敢多做事,那就误入歧途了。若是你的脑海里始终存有一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观念,结果会是害了自己。 被领导者如果存有恐惧心理,干脆不闻不问,认为反正事不关己,何必操心?结果也势必遭遇同等凄惨的恶果。这种“左右为难”、“东也不是,西也不是”的困境,是中国社会随时随地都可能遇见的情况,想逃也逃不掉。只有勇敢面对,想办法化解,才是唯一的办法。 化解问题与解决问题也有所不同。解决不过是公事公办,不必计较太多,做了就是;化解则是竭尽心力,要设想对方的感受以及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被领导者不管做什么事,动机都要纯正,一旦被怀疑就会百口难辩。因此,不要等到危机四伏时才来动脑筋,凡事都要先想一想这样处置可能会引起哪些怀疑,尽量事先避免,这是自己获得安全保障的有效方式。 当然,被领导者得到授权,只是得到了责任而已。你只能获得一定范围内的权力,也就是说领导授给你的权力是相对的、有限的。但由于权力会直接带来相关利益,因此被领导者掌握权力的欲望就会不断膨胀,这就成了弄权。 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很大,想把权授给谁就授给谁。皇帝相信并授权给宰相,宰相一定会作乱;皇帝授权给太监,结果会造成宦官作乱;皇帝若是授权给皇后,极有可能得到外戚作乱的结果。总之,授权给谁,谁就作乱,这就是玩弄权力的一个必然结果。 不失职,不弄权,也不越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时刻自勉的。能够具备这样的素养,自然就会化解两难的障碍,从而也就不可能“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有了错误善于补过: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085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技术人员培训效果的评估报告09-12
2 所有管理活动都要求协调09-12
3 顾客投诉意见处理系统的权责处理层次划分09-19
4 感悟文字深情,每日一句简短却蕴含深意的名言09-12
5 经典句子宝库,蕴含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