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地三火晦→治,推功揽过。三光泉●解语同功专美于己,同过委罪于人,此人常态。不如把上一着前一步,尽着别人占,天地间惟下面最宽、后面最长。或曰:胸中只摆脱一个恋字,便十分净爽,十分自在。人生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割断耳。
译文:与人一起完成功业,而把功劳全都归于自己;与人一同犯了过错,却将罪责全都推给他人,这是人之常情。不如把最上面的和最前面的,尽都让给别人去占,天地间只有下面的最宽广、后面的最长久。有人说:心中只要摆脱一个"恋"字,便十分气爽神净,十分逍遥自在。人生最苦的地方,就是这个"恋"心,拖泥带水,明明知道,只是无法割断罢了。
【●批语】yipindushu.com
电火光中争长竞短,光阴究竟几何?蜗牛角上较雌论雄,世界究有许大?人心好胜,我以胜应必败;人情好谦,我以谦处反胜。况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将好名都收在自家身上,将恶名都推在别人身上,此天下通情。不如让善引过,揽个恶名在身。是以完美名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咎己,可以韬光养德。
君子与人共事,当公人己而不私。苟事之成,不必归之出自我也;不幸而败,不必咎之归诸人也。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难,不可与人共乐,共乐则相仇。正所谓: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久一分。盖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知自损之为益,功一而美二。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诚如《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世人只知在闪电光中那样短暂的人生一瞬间去争长比短,而不知人生的光阴究竟有多长?只知在蜗牛角上那样狭小的方寸之地争强论弱,而不知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可见人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若我也以好胜之心去对待争强之人,那么必定失败;人人都有喜好谦虚的本性,若我对人谦虚,反而取胜。况且别人胜了自己不会产生危害,因为他人胜了就不会在心中积下对我的嫉恨;自己胜了别人,就不见得是什么福气了,倘若遇上心胸狭窄的人,恐怕就会埋下难以预料的灾祸。还有,把好的名声都归到自己头上,而把不好的名声都推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不如自己主动把好名声让给别人,把过错留给自己,把坏名声揽在自己头上。所以说,完美的名节,最好不要独自占有,若能分些与人共享,就可以避免那些不意的加害,从而保全自身;对于玷污名誉的事,同样不应全部推诿给别人,若能引一些归咎自己,那么就可以藏掩自己的光彩,以涵养自己的德性。
君子与人共事时,应公正地对待别人和自己,而不应有私心。如果事情成功了,不要把功劳尽归自己;如果不幸失败了,也不要把罪责全推给别人。应当与人共同承担过错,但不应当与人共同接受功劳,因为共同接受功劳则容易引起相互妒忌;应当与人共度患难时光,而不应当与人共享欢乐时光,因为共享欢乐时光则容易引起相互仇恨。这正像人们所说的:凡是喜欢争先恐后的人,很容易走到你争我夺的狭窄小路上,如果退让一步,路自然会变得宽阔平坦一些;味道过于浓重的美味佳肴,吃起来味道厚重而不持久,如果滋味清淡一分,味道自然会变得回味悠长一些。总之,君子的求胜方法,是把推辞谦让作为利刃锐器,把自我修养作为防御的有力武器,知道自损是有益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不争夺名利,却得到了名利;谦让对手,却能战胜他;恭敬地处于众人之下,最终却被众人推举在众人之上。正如《老子》所说:“正因为不和别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典例平乱攻奸惹群邪设套陷害献花借势王守仁推功全身明武宗正德年间,分封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江西的官员逃的逃,降的降,宁王声势浩大,颇有席卷半壁江山之势。时任江西巡抚的王守仁调兵调粮,机变百出,仅用了三十四天时间便擒宁王于鄱阳湖,平息了叛乱。
王守仁动作太快,不仅造反的宁王没想到,朝廷也根本没想到,已经御驾亲征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的明武宗反而觉得不过瘾,下诏让王守仁放了宁王,自己要和宁王在鄱阳湖对决单挑,非亲手擒获宁王不可。王守仁对此昏庸得出格的命令当然置之不理,他押着宁王上前阻止皇上亲征大军,以免大军所到之处造成扰民害民而促使百姓造反。
为了尽快阻止亲征大军前进,途中王守仁派手下火速给武宗上内容,请求皇上班师回京,并且指出:“想要造反的不止宁王一人,请皇上罢免身边的奸佞小人以挽回天下豪杰之心。"这句话可捅了马蜂窝,明武宗身边全是这种奸佞小人,又大多受过宁王的贿赂,与之暗通声息,看到王守仁的奏章,个个恨之入骨。于是乎群起而造谣说,王守仁本来是和宁王合谋造反的,后来看宁王难以成大事才擒宁王以邀功。武宗虽然不信,但身边人个个都这么讲,也不能不有所怀疑,加之王守仁不放宁王和自己对决,抗旨不遵,更加重了他对王守仁的怀疑,所以大军继续进发,似乎有防备王守仁造反之意。
亲征大军的先锋官太监张忠、许泰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令王守仁到帐前听命。王守仁置之不理,押着宁王从小道赶赴杭州,去见职权要比张忠、许泰高的武宗最亲信的太监张永。
张永也嫉妒王守仁的军功,而且王守仁所说的奸佞小人,他也算是一个,所以听说王守仁到了军门,闭门不见。王守仁直闯军门,大声喊道:"我是王守仁,大人为什么不肯相见?"张永无奈,只好出见,王守仁见到张永后,却不提自己平叛的经过,反而夸赞张永除去逆阉刘瑾,是为国为民立了无量功德,张永一生只做过一件好事,常常自鸣得意,连王守仁这样的名人也佩服自己,赞不绝口,立刻觉得王守仁是大大的好人,便开诚相见。说:“我只是来保护皇上,照顾皇上生活起居的,不是来和大人抢功的,大人此番建立盖世奇勋,我当然也知道,只是有些话不能明说,有些事不能照直做,否则非但事不成,命也不保。”王守仁点头称是,又再三陈述江西遭此战乱,百姓已不堪其扰。倘若再经大军骚扰,宁王虽擒,百姓也会被逼造反。张永答应力劝皇上早日回京。两人商谈一夜,然后一同步出军门,张永询问宁王所在,王守仁手指江边一只乌篷船,说:“就在那里。”张永笑着说:"这个应当归我。"王守仁笑道:"我来正是要把他交给大人,我留他又有何用?"王守仁经过张永劝说后,知道单凭一身正气是难以和群邪对抗的,便重新上了一封奏章,说是奉威武大将军的神威平定了叛乱。并且把张忠、许泰、江彬一干小人列入有功人员的前列。这些奸邪小人看后,对王守仁的痛恨减轻了些,武宗便重又任命王守仁为江西巡抚。
王守仁和张永一同回到南昌,此时张忠、许泰已率大军前锋进入江西,扰民害民甚于宁王的叛军,气焰嚣张之至,见到张永后不得不收敛许多。宁王未反时,蓄积财宝为藩王之冠,张忠、许泰便诬陷王守仁攻取南昌时独吞了这批财宝,向他索要。王守仁说:"宁王当时把财宝都送给了京师权贵,约好做内应,我这里有他送礼的簿子,咱们可以按上面的人名去要。"张忠、许泰受过宁王的重贿,听说礼簿在王守仁手中,吓得不敢再提此事,知自己的把柄在对方手中,两人合谋蓄意生事,欲除王守仁,便怂恿所率京师士兵鼓噪,谩骂王守仁不止。
王守仁手下将士愤恨不已,王守仁却置若罔闻,在路上看到京师士兵,便问寒问暖,有生病的便送药,有死亡的便亲自吊唁,京师士兵没有人忍心再骂王守仁了,不管张忠、许泰怎样鼓动。战乱始平,南昌百姓和士兵死亡很多。王守仁便在冬至这一天,让百姓和士兵在每条街巷祭奠亡者,整个南昌城都陷入一片哭声中。京师士兵出征日久,听到满城哭声,也无不流泪想家,便天天闹着要回京师。张忠、许泰见军心不稳,张永又再三敦促班师,二人不得已便率军撤出江西,江西总算逃过了一劫。
张忠、许泰回师途中与随后亲征的明武宗大军汇合,二人一无所40得,把柄又在王守仁手中,不死心便和群小在武宗面前诋毁王守仁,断言王守仁必反,并且说如果下诏让他前来,他一定不来。武宗不信,张忠、许泰便私下多次假称诏旨,命令王守仁前来,张永便暗中派人通知王守仁实情。等到武宗下诏,王守仁立马前来,但受张忠、许泰等派人拦阻,见不到武宗,只好去九华山如道士一样练功打坐。
张永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武宗,武宗派人查实后,怒斥张忠、许泰:"王守仁是忠臣,听到我的命令就赶来了,你们为什么说他要造反?"便派人命令王守仁返回江西,继续立功。张忠、许泰奸计使尽,总是处于下风,见武宗对王守仁信任有加,又有张永全力保护,只得放弃对王守仁的陷害。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推功揽过: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9805.html
推荐文章
09-19
1 消除"别人会怎么说"的顾虑09-12
2 【看淡人生得失】09-20
3 轻抚汉字脉络,进行 100 句每日名人名言的摘抄09-12
4 经典句子,展现生命色彩的斑斓画卷09-12
5 经典句子,蕴含无限可能的话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