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当中的“业”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企业、事业;这个“业”的内涵十分丰富,不要因为所谓的契约精神而形成巨大的障碍,阻碍了你未来发展的道路。一言以蔽之,我们一定要知道契约精神和非契约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如果所有契约体系体现为明契,而不是“沉默的契约”——默契的话,那么在暗处的财、长远的财就少了。
我们的媒介充当了一个集合器的角色,让远在他乡的事情变成了邻居的事情。它将任何负面的、让人产生恐惧感或好奇感的事件集中并呈现出来,当人们一天24小时看到,听到的都是这些东西的时候,便认为这个世界令人恐惧万分。
【我们都是吓大的(上)】
我认识一个做公关的人,公司领导安排他收集中国各驻外媒体联络人的名单,他没有门路,于是自己跑到报刊亭买了一堆杂志,看着人家编辑部人员名单,然后打电话过去想约一约。结果编辑部没人接电话,他就告诉我说,没办法了,找不到他们了。
是什么东西阻碍了他进一步把事情做下去呢?我后来发现,很可能是一些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恐惧,比如说被人拒绝的恐惧、不好意思的恐惧……诸如此类的原因。或者说是一种麻痹症,遇到事情以后习惯性地茫然,然后陷入焦虑状态而不作为。
我经常问同事一个问题:今天你做不到的事情,在同等的条件下,别人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一点呢?他们通常会回答:“有可能的。”我会继续追问他们和那个人之间主要的差距在哪里,他们会说:“嗯,可能他比我更勇敢一点吧,他愿意去尝试。也许他比我更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或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呢?我曾经认真观察过周围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活在一种莫名的恐惧当中。我们的恐惧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有其源头。比如,有的人害怕和别人发生言语上的冲突,明明是这样想的,结果开会的时候,在某个人强力地表达意见之后,他们就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自己感觉很难受,又觉得被噎回去了。
这里有一个公司变革管理的案例:一个空降过来的总裁进到公司以后,想看看公司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糟糕,他想好好收拾一下这个烂摊子。他拿起办公室电话拨号,结果电话怎么也打不出去。后来他发现是前任总裁在离职前把电话线给拔了,因为不愿意面对各种各样的坏消息——催债的、拿方案的、拿主意的,干脆就给屏蔽了。新总裁从这件小事上看出,公司上至总裁、下至基层员工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莫名的恐惧当中,这种恐惧使得大家越来越习惯于回避问题。
人们往往会设定一个场景,然后被这个场景给定住,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点穴一样。只要遇到想象当中有困难的事情、感到恐惧的事情,他们马上就自己给自己点穴了。
我们感到恐惧的事情往往无法言说,也不知恐惧的源头在哪里。比如很多人害怕给陌生人打电话,往往是能拖就拖,于是一个不存在或者完全不认识的人就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他们在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实际上给出了确定的答案,也就是说,他们在设定的场景里已经认定了对自己非常不利的一种可能,而且习惯性地认为事实都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吓大的(上)】
有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前不久,我儿子看了一个发生在牙医和鳄鱼之间的故事:鳄鱼很怕牙医,很怕去拔牙,牙医也很怕鳄鱼,怕被它咬,所以双方都害怕见面。后来他们终于见了面,牙医很快给鳄鱼拔完了牙,说他这辈子的愿望就是再也不要见到鳄鱼了,鳄鱼也说它再也不要见到牙医了。我儿子天天读这个故事,牙医就变成了他心目中一个很恐怖的形象。有一天,我儿子不按时睡觉,阿姨就吓唬他:“再不睡觉,待会儿牙医就来了。”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熟悉的场景,只不过这个牙医可能被换成警察叔叔、老虎、鳄鱼或大灰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小的时候,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有的爱打人、骂人。我们小孩子要是不听话,大人就会说“知识青年来了",其实我们根本不懂“知识青年”是什么,但是我们从大人讲话的口气中又觉得,“知识青年”一定是个非常可怕的东西。
我们几乎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被父母用一种我们没有见过或没有真正被吓到的东西恐吓过。我们活在一种从小被恐吓去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的习惯里面,很难摆脱这种模式。
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恐惧教育,就是老师、家长总是用莫名的东西来吓人,其实这种恐惧是没有道理的。有这样一个心理测验:老师让学生们把各自恐惧的事情写在纸上,然后放到一个箱子里,由老师负责保管。学生们有恐惧今天出门之前门没锁好、煤气没关好的,有害怕过马路的……10天以后,老师打开箱子,发现学生们恐惧的事情没有一件真的发生了。
我们每天都会生出新的恐惧来,但是很多恐惧并不明确。你要问人们到底在怕什么,很多人都会愣在那里,这才意识到自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恐惧对象。所以说恐惧来自于自身,境由心生,这种恐惧感导致了恐惧,而且这个东西是经不起细问的,一细问它就烟消云散了。
2000年左右的时候,互联网突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世界被分成互联网圈子和非互联网圈子,产生了数字鸿沟。我当时特别担心自己从此落伍,被整个时代抛弃。仿佛一下子,做传统媒体的人都是很落伍的人。不过直到今天,传统媒体的人还有自己广阔的生存空间。
这让我们想起了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的时候,碰到了一只小松鼠,小松鼠说:“你千万别过去啊,前几天我的一个兄弟就在这儿淹死了,太可怕了。”碰到水牛的时候,水牛说:“这儿的水很浅很浅,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小马就不敢作决定了,回去问它妈妈,它妈妈就鼓励它亲自体验、具体分析,并建议它用自己的四条腿去过那条河。它有一点儿恐惧,但是由于受到了妈妈的鼓励,它就一点一点慢慢过了河。趟过了那条河以后,小马终于明白,河水既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可怕、那么深,也不像老水牛说的那么浅。
有时候我们不敢直面那个令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它就会在我们的意识里发酵。比如以前媒介不太发达的时候,也经常有食物中毒的事情,但是大家不知道,所以觉得自己的食品还比较安全。而现在弥漫在社会中的一种恐惧就是食品不安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看电视新闻说我们都是吓大的(上)“某处有人食物中毒”,明天看网上说“某地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这样的报道多了以后,大多数人的意识或者心智就被“食物中毒”这个事情给占据了。
这相当于我们意识当中的长尾集合器。事实上,哪怕是概率比较高的事件,具体到单个人身上的概率也是很低的。但是,我们的媒介充当了一个集合器的角色,让远在他乡的事情变成了邻居的事情。它将任何负面的、让人产生恐惧感或好奇感的事件集中并呈现出来,当人们一天24小时看到、听到的都是这些东西的时候,便认为这个世界令人恐惧万分。
有个朋友跟我讲过一件事,这其实是一个媒介观念的问题:在古代的时候,一个男人可能看100个女人,只有不到1个是顶级漂亮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家里的那位还可以。但是在今天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在电视和网上同样看100个女人,可能99个都是很漂亮的,这时候回家看老婆,就会觉得那位很丑。但其实老婆还是那个老婆,只不过人们的意识雷达里充斥的信号不一样了。由于现代媒介对影像有无限的复制能力,它可以把万里挑一的美女变成人们意识雷达里超过80%的时间段呈现的形象。关于美女的观念只是一个个案,实际上恐怖的事情也是如此;媒介环境已经是这样了,我们每个人都要生出一种新的能力,要对这样的事情产生免疫力,我们称之为媒介解毒力。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鲨鱼咬伤或咬死的人数是15人。地球上有70亿人口,这15个人出事其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果有游客被鲨鱼给咬死了,这件事便会成为国际新闻,你会发现那几天的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媒体都在报道。从报道的频度和热度而言,这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了。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成熟的椰子掉下来会把人给砸死,但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150人会遭遇这种厄运,是鲨鱼伤人事件概率的10倍。由于这种事情属于自生自灭的性质,一般媒体是不会报道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其实媒体经常用真相撒谎,有一万个事件都是真的,但是选择哪一个进行报道却是有导向的,而且这种选择很可能就是在撒谎,即使它们主观上并不想撒谎。
其实恐惧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包括银行挤兑现象、囤盐、现在的移民潮、买卖房产等。
有一种说法认为,2006年是中国的阶层分化年:2006年以前买了房的就是有产阶层,当时没买房的就是无产阶层,因为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工资的涨幅和房价的涨幅是极不相称的。这会造成什么现象呢?那就是,有一点点钱甚至是没有钱的人会通过各种途径借钱,甚至不惜“啃老”去买房,这反而会加快房价的上涨。实际上,恐惧成了影响经济运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每个人都有种恐惧感,唯恐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在这样那样的恐惧里。如果认真想想的话,你会发现那些恐惧很可笑,有的事情真要发生的话谁也改变不了。但是这种焦虑却成了一种强烈的意识,大多数人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之中,而且媒体还在这里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除了媒体以外,还有所谓的意见领袖在影响人们的判断和选择,他们会站在某种立场上表达观点,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恐惧。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吓大的(上)说服人的两个要素是恐惧加诱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棒加胡萝卜,而且大棒的作用永远要比胡萝卜的作用大,因为人们面对恐惧的时候和面对诱惑的时候作出的决策不太一样。
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里,利用人们的恐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这就涉及投资的时候如何面对恐惧和贪婪的问题。巴菲特的做法是,别人恐惧的时候他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他恐惧。
很多时候,恐惧是被传统经济学忽略的一个因素,小到买盐,大到几百亿资金的资本运作。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在作各种决策的时候,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是市场调节的手,就是恐惧之手。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是什么呢?人生就是如何把自己内心的恐惧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事实上,恐惧在某些场景下也会有正面作用,所以任何一个宗教都要引入恐惧的因素。
有个人已经30多岁了,他在学习了一系列心理学课程后才意识到,他的一切问题都来自于他的父母在童年时对他要求过严。比如说,他功课做得不错,但是他的父母从来不表扬他,甚至在别人表扬他的时候,他的父母都要说:“什么呀,根本就做得不好!”然后当着他的面把他种种做得不好的东西再次展现出来。于是,他后来特别强烈地想寻求别人的认可。只要有一个人不认可他,他就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对抗性。他后来意识到了,这是他心里面的一个结。yipindushu.com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心理病人,关键是我们能不能花时间去好好地反省,找到和超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否定、恐吓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恐惧教育里很要命的一点是,把恐惧作为一种日常的管理工具,成为加诸孩子的一个无形的枷锁。孩子长期遭受这种恐惧教育后,遇到事情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事他做了会不会受到指责,或者说,当事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失败,而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如果这种恐惧的病毒以及由它衍生出的焦虑、苛责等情绪由内心投射出来,那就没法跟人相处了。比如,内心充满罪恶感的人,也很容易在别人身上看到罪恶。
许多人对自己苛责太多,或者说内在父母太强大。所谓内在父母就是父母的权威形象借助恐惧教育植入到下一代内心中的自动评价体系,这种自动评价体系大多数时候是一种自动苛责体系,这种体系已然在孩子内心形成了。孩子每做一件事,它就会自动评估并产生吓阻力,仿佛内心里有一个无形却又巨大的声音在监督着他。于是孩子就会对自己不满意,自己瞧不起自己,之后我们会找到一种代偿机制,就是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一点,好让自己释然。
这一类人每天的快乐就是发现别人的错误,并无端指责别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在内心骂自己。这就是恐惧教育的恶果。
所以一天到晚指责别人的人一定是个苦孩子,他已经受煎熬好些年了。这个话题很有趣,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令我们一辈子不快乐、不幸福的,很可能是童年的一些自我否定和自我恐吓,而这个恐吓也许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老师或其他的长辈。
强悍不是说去把对方扳倒,以一种强势力量去打败别人,真正的强悍是敢于直面现实、别人和自己。在当下这一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实事求是,勇敢面对,这才是真正的强悍。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道歉是情感止损】2:http://www.yipindushu.com/qingganrensheng/1961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情感语录大全,探索情感的复杂纹理09-12
2 情感语录大全,幽默解读情感的波折09-12
3 激发大脑潜能的核心技能09-20
4 经典爱情短文合集精选大全24209-18
5 捕捉文字精华,深入理解那些经典瞬间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