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为:参禅,要摆脱尘缘,连工作也不必去做,只要静心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不去实践,哪里还能悟呢?百丈怀海出师后住在江西百丈山。四方禅僧纷至沓来,其门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了一代宗师。
百丈禅师对禅宗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著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大力倡导"农禅"的生活。
许多佛教徒认为他这样做是犯了戒律,但百丈禅师不为所动,仍然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徒弟们下地劳动,并且发誓说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岁月不饶人,转眼间,百丈禅师到了两鬓苍苍、颤颤巍巍的风烛残年。虽然体力不支,但他仍然不听众人劝告,坚持下田劳动。 有个僧人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趁禅师入睡的时候,把他下地劳动的工具偷走藏了起来,心想这下师父就不用再下田了。 百丈禅师醒来后发现工具不见了,又看到徒弟们面有喜色,就知道是他们捣的鬼。虽然他也知道徒弟们是为他好,但自己订立的规矩和坚守的信条怎么能就此打破?他说:“我没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于是便以绝食抗议徒弟们的关心。“我既然发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该终生遵守。现在我没工具下地干活,违背了誓言,就只好用绝食来谢罪啦。” 徒弟们一看师父要来真格的,慌得不得了,赶紧又把工具偷偷放了回去。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都不要为自己的修行找借口。普通人对禅的认识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佛学上很多故事,黄粟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和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仰山禅师牧牛,等等,都在说明禅即生活,生活即禅。老有所乐,固然值得提倡,但老有所为也不可或缺。 峨山禅师是白隐禅师的得意门生,不仅佛学造诣了得,而且善于随机应变。然而时光流逝,峨山禅师日渐老迈。但他还是每日都坚持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信徒看到了,就走上前问:“您不是大名鼎鼎的峨山禅师吗?您德高望重,年纪又这么大了,还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还用您亲自动手吗?”峨山禅师微笑着反问道:“我年纪是大了,但老年人不做些杂事,还能做什么呢?"信徒说:“老年人可以修行、打坐呀!那样可要轻松多了。” 峨山禅师露出不满的神色,反问道:“你以为只有念经打坐才叫修行吗?那佛祖当年为弟子穿针、煎药又算什么呢?做杂事也是修行啊!”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每一件伟大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没有人在脱离生活后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同样,一个人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工作只有在生活中实践、磨炼,才有可能获得感悟,继而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如果一个人背离了生活,只专注于理论却不去实践,那么他永远都在纸上谈兵,一旦被某事困扰,就完全想不出解脱的办法。 要想让自己更加成熟、富有经验,那么第一步就是去体验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珍宝,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随处都能学到知识。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取得一些成就了,便不屑于做那些他们认为很小的事情,比如饭让别人打,茶让别人倒,房间让别人收拾,甚至上厕所都有人帮着拿手纸。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又能怎样?他们的生活真的有意义吗?生命的意义在于能从生活中感悟到什么,施舍了什么,而不是老是计较从生活中索取到什么。 很多的成功人士,凡事都尽量亲力亲为,有时候他们还会种些花草,养些牲畜。他们当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一种人生态度,体验什么才叫生活。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还鲜明地活着,而不是一具行尸走肉!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做事修行两不误】:http://www.yipindushu.com/qingganrensheng/1247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09-18
2 邂逅文字魅力,每天都有一条50字左右励志箴言08-16
3 2016励志句子09-12
4 为了忘却的纪念(11)09-19
5 【当物质成为一种谈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