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使自己很没面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不懂装懂,那他就"太无知"、太虚伪了。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能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淘汰。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示的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 真正聪明的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的这个事实。他们面对不了解的事情能够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促使自己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正因为人的心理通常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隐藏自己的弱点和无知,人们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 有一次,一位外国学生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讲课。课上教授提出自己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旁听的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怎样?所有的学生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同样的情况假如发生在另一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他一定会绞尽脑汁,说出“我想结果是……”的话来。 一般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弱点的心理,因此很难开口说“不知道”。殊不知,有时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和亲近。因为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会给人留下非常诚实的印象,并且敢于当众说"不知道"的人,其勇气足以让人佩服。这样,对你所说的其他观点,人们会认为一定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对你也就会更加信任。 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学问上的精通是相对的,认知上的缺陷是绝对的。世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人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请教的人,才能成才。敢于承认对有些事情、道理“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础。“不知道”的强说“知道”,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最终只会贻笑大方,有个美术评论家总是喜欢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装懂。 有一天,评论家受一位知名人士的邀请到家中做客。这位名人家里来了许多美术界的权威,他们畅所欲言,谈笑风生。 一会儿,主人拿来一幅画像说:“这是我刚买来的毕加索的画,请诸位评论一下。” 于是,那个不懂装懂的评论家马上站起来说:“色彩华丽,线条鲜明,果然是毕加索的画。你刚拿来的时候,我就看出是毕加索的画了。” 主人听完,又仔细看了一下画说:“真抱歉,刚才我介绍错了,这不是毕加索的画,而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什么?米开朗琪罗的?”顿时,在座的各位看着那个评论家都捧腹大笑。评论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假洋鬼子",这是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还不过是害已而已,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危害国家。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遗患无穷。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克服不懂装懂】:http://www.yipindushu.com/qingganrensheng/12274.html
推荐文章
09-18
1 经典爱情短文合集精选大全9212-13
2 为什么人生一定要有离别09-12
3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的音符灵动跳跃09-12
4 【顺其自然就好】02-20
5 时间流逝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