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二年(1451),他得顺利考中进士,时年27岁。《景泰二年进士登科录》作:“杨守陈,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县学增广生,治《易》经,字维新,行十一,年二十七,闰七月十七日生。曾祖浩卿,祖九畴,父自惩(泉州府仓副使),母张氏,重庆下。弟守防、守随、守阯、守、守隰、守陉、守、守隅。娶丁氏。浙江乡试第一名,会试第十三名。”(295)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兄弟数量较多,其实包括了堂兄弟。古代大家族多不分家,往往将堂兄弟也算进来。杨守陈何以能考取浙江乡试第一名、进而顺利考取进士?有三个因素显然是值得关注的,一是他起步早,二是到北京见过世面,三是父亲应试经验的积累。杨守陈已经是第三代,汲取了长辈们的精华。
中进士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益肆力于学,杨守陈“得尽读中秘书,由是学益博,文益有名”(296)。
景泰三年(1452)三月,因父亲过世,在翰林院才一年的杨守陈奔丧归乡。继丁栖芸先生忧,又丁祖母朱夫人忧。“在丧七年,居庐读礼,有所得,作《礼记》、《周礼》、《仪礼》私钞。继而,旁读群经,悟先儒注释不能无失者,又作《孝经》、《大学》、《中庸》、《论孟》、《尚书》、《周易》、《春秋》、《诗》私钞,皆正其错简,更定其章句,其于诸儒之传,惟是之从,附以己见,有不合者,虽濂洛关闽大儒之说,不苟徇也。”(297)
在宁波期间,杨守陈重点辅导了弟弟的举业,仍然攻读《易》学。服阕后,杨守陈准备回京复职。临行前,母亲张氏引杨自惩话说:“事必循乎理,命皆听乎天。德行文学必视在前者而思进,富贵利达则视在后者而思退。”(298)这段话,颇可见杨自惩的处世哲学。 (3)三十年馆阁 天顺二年(1458)正月,杨守陈起复北京任职。朋友们聚集于栎社,“张灯望月,社之群彦推齿长者为之主,为乡人饮酒之礼,宾饯翰林于闾塾而介以塾师”(299)。第二天,塾师将诗歌汇编成《灯宵燕别诗》,请退休在家的黄润玉作《灯宵燕别诗序》。70岁的黄润玉又作《送杨翰林守陈起复赴京二首》,其一称:“镜川处士有贤孙,那得从栖辟蠧芸。阀阅已看登上第,箕裘还喜振斯文。”其二称:“祖父传家课一经,喜君云路快蜚腾。秋闱荐鹗魁多士,春殿传胪锡百朋。”此诗歌颂了杨守陈的科举成功。 天顺二年六月,杨守陈回到北京,授翰林编修,预修《大明一统志》。不久,皇帝要他授徒内侍省,杨守陈不肯,想辞职,皇帝不同意,最后只能接受。在教授内侍时,“严教规,正师道,虽素贵幸者,皆肃然承教,罔敢肆”(300)。这段时间,杨守陈十分挂念家乡的弟弟们,曾作忆诸弟诗。杨守陈原想将母亲张氏接到北京生活,但张氏没有同意,称“北京远且寒,不能往。若南京,则可”(301)。丁氏相当孝顺,“每制新衣,及致珍味,封袭以归成也”(302)。 成化元年(1465),为皇帝经筵讲官。 成化三年(1467)七月,升侍讲,以九年秩满(303)。《英宗实录》成,迁司经局洗马。 成化四年(1468)秋七月二十一日,离京省亲,丁氏随行。当时天气仍热,路途十分辛苦,汗流满面。但因为好久没有回家了,虽劳苦也十分高兴(304)。李廷美作《送杨维新归四明省亲》诗:“我昔隐居白云边,耳闻学士杨大年。比来偶尔识丰采,岿然如睹蓬壶仙。云霄籍籍纷簪组,学士才华独奇古。史笔浑雄司马迁,词源浩瀚唐韩愈。十年坐对玉堂春,九重眷顾应殊伦。大羮未试调和手,陈情暂乞归宁亲。……吾皇图治初励精,瓦缶毁弃黄钟鸣。先生欲副苍生望,移孝为忠是别情。”(305)这首诗颇能反映杨守陈当时的状况。“史笔浑雄司马迁,词源浩瀚唐韩愈”,是对其才华的高度肯定。天顺二年重新出山后,至成化四年,已经“十年坐对玉堂春”,他十分眷顾母亲。 杨守陈以洗马归省,经过一个驿站。那位驿丞不知“洗马”为何级别官员,平起平坐地与杨守陈聊天,且冒失地问杨守陈:“公职洗马,日洗几马?”杨守陈风趣地回答说:“勤则多洗,懒则少洗,无定数也。”一会儿,有人通报,有一位御史将来驿站,驿丞催促杨守陈让出上等房间给御史住。杨守陈说:“此固宜然,待其至而让未晚也。”等那位御史到,御史长跪在杨守陈面前问好,才知是杨守陈的门人,驿丞吓得伏在地上谢罪,杨守陈笑笑,没有与他计较(306)。这是一则经典故事,由此可见杨氏的雅量。 经过杭州时,见到了准备参加会试的弟弟杨守阯,拟参加乡试的从弟杨守、杨守随、长子杨茂元。八月二十七日,任杭州僧纲司都纲的宁波人顾本源邀请他们一行游览了天竺山(307)。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游览此寺。 杨守陈是一个孝子,屡次以不能归省为忧。“母子之亲,天性也。有舍其亲以仕于国者,惟以君臣之义不可废,且觊禄令貤封,以致养与荣于亲耳。不然,何庸仕也?”归省时,曾作诗“赫赫三公位,堂堂万金赀;何如茅檐下,母子相娱嬉”(308),写出了他的天性之乐。 成化五年(1489),母亲张氏获得了孺人称号。八月十六日,组织了母亲的70大寿庆祝活动。“藩臬府卫而下上寿者,雕鞍画舫,弥旬不绝于路,里人以为荣”(309)。黄润玉作《敕封孺人杨母庆寿序》,称:“锦衣前列,班衣后从,煌煌乎家庭之间,芳邻盛族,尊俎具陈,瞽师伶童,笙歌迭奏,寿觞举而乐,作采袖舞而欢腾,是诚孺人四德全五福备,而善教子之明效也。”(310) 成化七年(1471)八月,主持应天府乡试(311)。倪谦(1415—1479)作诗称:“先生自是文中豪,魁名烨烨驰清朝。早登翰苑阅中秘,寻入宫坊居上僚。京闱多士如云集,圣主亲烦司黜陟。经幄初辞讲读班,词垣暂辍丝纶笔。”(312) 成化八年(1472),迁侍讲学士。成化九年(1473),校正《通鉴纲目》。十一月,预修《宋元通鉴纲目》。 成化十年(1474)十一月十日,三弟杨守隰卒,才36岁。母亲张氏伤心过度,十一月十五日,母亲张氏卒,享年75岁。其时,父亲已经故世23年。成化十一年二月,杨守陈离任,回宁波守丧。“远在数千里之外,生不能定省,病不能扶持,死不视敛,不孝至此,尚复何言!”(313)当时杨守陈才五品官,没有资格享受官祭礼。不过,皇帝念杨守陈资格老,命礼部遣官谕祭太孺人七品命妇。这让杨守陈十分感动,“在仆受非常之赐矣。仆官虽久,而家尚贫,丧葬之费,皆借贷以给之”(314)。由此可见杨守陈之廉洁。三月,杨守陈将朋友们写的有关父母的行状、墓志铭、祭文、挽诗、哀辞等,汇编成册,称《幽光录》,共二卷,上卷录父亲有关资料,下卷录母亲有关资料。六月,又汇编父亲遗稿成《梅读稿》,请夏时正作序。由此可知,杨守陈的历史文化意识相当强。如果不是他在守丧期间整理父母的资料与遗稿,今天想要研究杨自惩是不可能的。 成化十四年十月,服除,还任。倪岳称:“自笑宦情淡泊,还惊诗律清严。”(315) 以杨守陈升侍讲学士,夫人丁氏封为宜人。杨守陈迁少詹事后,丁宜人“始得通籍中禁,预两宫朝贺,屡荷锡赉”(316)。 成化二十年(1484),杨守陈年届六十。成化二十一年,其夫人丁氏也年届六十,家中人为他们做了六十大寿。倪岳称:“绯袍翠翟,交辉于堂陛之上;童颜鹤发,相映乎杖屦之间。……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肃如也,穆如也,庆具于一家,声动乎一时,顾其为瑞,孰能加诸!”(317)这一场景,十分可观。 杨守陈是一个十分本分的人,“仆平昔守礼与法,虽造次未始违之。苟非礼法所得为者,虽高官大爵,不以芥蒂于胸,而况区区者乎?召公又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小嫌曲谨,此仆之所常致力而老犹不懈者也。嗟乎!今之位高显者,多谓己能自致,视卑晦者皆无能之人,不复一念及之。”(318)这段话明确地反映了杨守陈的为官理念:以礼法为标准,只做符合礼法的事,而不会刻意追求高官厚禄。他更反对等级价值观念,以官大为成功,官小为失败,以做官级别的大小来判断人的能力。由此可见,杨守陈不会刻意钻营,“泊然退处,未尝求进”。结果,五品官当了十六年。他不是一个为追求做官而做官的人。有一位权幸想拉笼他,派手下人传达此意,结果杨守陈回绝了。私下对那人说:“吾犹嫠妇也,守节三十年,今老矣,岂白首而改节耶?”(319)此话一时成为名言。虽然如此,他的内心是不好受的。“且入朝班,满前皆少年新贵人,独以一白发青衫厕其后,虽未谋引去,宦况已索然矣。以此,日勉强一朝外,辄闭门却扫,第与弟子相谈语,教孤侄、长孙读书,引数小孙玩庭中花木,游屋后园地,日用是消遣耳,余皆置之度外。”(320)他只能调节心态,自娱自乐,以教育孩子为业。《西园杂咏》“吾衰无复梦,宅畔且锄犁”(321),也生动刻画出了杨守陈晚年的心态。 杨守陈的官邸在大时雍坊(今西长安街南的正阳门与宣武门间)之高坡巷,这条巷地势高而干燥,特别明亮。初没有名,杨守陈将之命名为高坡巷,从此这个名字就叫开了。天顺二年(1458),重回北京,始置室四层(意似“排”),每层一间。天顺六年(1462),复购买了旁边的房室,有意建后花园。成化十年(1474),对原来的四层作了翻新、扩充,各层有七间或五间。成化二十一年(1485),后花园成,称为后乐园,亭称风咏亭(322)。一段时间,他喜欢在后乐园植蔬菜以自乐,指挥僮仆在其中忙碌。因为精心种植,收获颇大,“蔬菜日茂蕃”(323)。因为忙于工作,杨守陈的后花园前后经营了24年。“余自居此巷,未尝他徙,逮今垂三十年”,可见文章写于成化二十三年(1587)。在三十年中,高坡巷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气大旺,“昔之民居化为官舍十六七,而一门父子兄弟同显者又七八家,他巷皆莫能逮,岂京华之秀气尤萃于兹巷也耶?一日,余与竂属坐东阁,偶语及此,共叹其盛,谓宜易其名,曰联芳巷,以表异之”(324)。可见,这条巷的风气十分好,连连出进士,所以才有“联芳巷”或“联珂里”之说。在这里,杨守陈兄弟经常宴请朋友。程敏政称:“咫尺高坡巷,翛然绝市尘。……歌彻江南弄,杯空白下春。高风镜川老,不是草玄人。”(325)倪岳称:“长怀廊庙匡时学,犹见园亭宴客诗。宦业自高心自乐,平生佳兴许谁知。”(326)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名盖东南:景泰至正德间的杨氏2: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05.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正能量语录大全,照亮心灵之路09-13
2 面对趾高气扬的上司,你需要放下嚣张09-13
3 名利如云,何必太计较09-02
4 经典语录晚安晚安09-11
5 家声少替:嘉靖以后的杨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