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经入美国国籍多年的华人对我说!"美国人很热情,但是要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并不是易事。”他告诉我,有些人以为到了美国,办了绿卡,或有了美国国籍,就可以和美国人一样了。其实,在文化上、心理上还会有很多冲突。即使你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你仍然感到离家很远。这种乡愁、这种落叶归根的想法,时时都在困扰着你。这里似乎并不是你的家。我笑着对他说:“我们的家都在中国。巴尔的摩离家并不远,睡一觉的时间就能到家。”他也笑了,说:“我一定常回家看看。”
最后,我将我在美国的生活和对美国的感受总结成下面这些话:美国挺难进,真进去了也不难;(入境时间比较长,数月生活还方便)美国环境好,环境尴尬也不少;(绿色美城感冒少,警车夜响老鼠扰)美国交通棒,出行乘车不赶趟;(严守交规事故少,乘车不便选步行)美国很安全,最好夜晚少出门;(住宅不见防盗网,惊闻昨夜枪击案)美国东西多,用品常见中国造;(吃的用的都齐全,用品难寻原装货)美国很发达,观察视角不一样;(城建交通发展早,建筑之中有特色)美国人热情,要想真正融入难;(见面谢谢不客气,沟通常遇文化墙)美国重教育,孩子成长多自由;(孩子普遍爱上学,提升能力做美梦)美国华裔多,各有各的难念经;(华裔前后左右思,美国圆梦教子难)美国文化强,文化融合见曙光。(强势文化是主导,文化融合有契机)28 幸福人生“梦—家一路”(二)姐姐想回家公寓里住着不少华人,见面多了,也都认识了。由于从同一个国家来,大家都显得很亲近,不时有机会聊一聊天。
这是一个华人家庭的故事,同为一母所生的孩子,只是因为早期生活的家文化环境不同,人生状态竟然大不一样。
惠生、梦真夫妇俩怀揣梦想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还办了绿卡。离开中国时他们把女儿晓美留给了奶奶照看。几年后,他们在美国又生了一个女儿晓丽。如今,他们在美国已经安顿下来,决定把大女儿晓美接过来一起住,让她和亲人团聚。
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大女儿过来后不断与小女儿发生冲突,动不动就欺负小女儿。生活上用的、吃的,大女儿都要和小女儿争抢,气得梦真不断发火,大女儿却不以为然,还不断与妈妈作对。一旦妈妈批评她,她就会哭着说:“我想回家。”妈妈说:“这不就是你的家吗?”而她却说:“我的家在中国。我要找奶奶。”yipindushu.com
我见到梦真的两个女儿时发现,大女儿晓美表情阴郁,眼睛里闪着凶巴巴的神情,漂亮的脸蛋似乎布满了乌云。小女儿晓丽却一脸阳光灿烂,话语甜美让人着实喜欢。为什么她们这么不一样?原来,她们的家文化背景不一样。虽然同样是一个母亲所生,但因为出生后三年内的生活环境不同,出现两种结果。大女儿在“奶奶文化”中成长,奶奶的过度宠爱使孙女变得自我意识极强,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冲奶奶发火。奶奶爱孙女如珍宝,哪敢向孙女说一句不高兴的话。就这样,孙女变得越来越不可一世。小女儿从小跟着妈妈。这位妈妈不仅爱孩子,还有爱孩子的智慧。她和丈夫经常一起带着孩子去做公益,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她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在孩子的欢笑与哭泣中唤醒了孩子的情感智慧。她带着孩子与其他人一起活动,让孩子有了和他人互动成长、共同发展的机会。
孩子变得积极、热情、富有情趣。
显然,两个亲生女儿由于最初的生活环境不同,发生了文化冲突。那么,如何协调好“奶奶文化”与“妈妈文化”的关系呢?作为母亲的梦真还是十分努力的。由于她经常看书,又喜欢和其他人交流,很快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她在宽容中接纳了大女儿的现实表现,不再用她的标准要求女儿,而是引导孩子不断进步,只要有点儿进步就给予鼓励。她带着两个女儿去幼儿园上学时,不再自己推着小女儿,让大女儿只是跟在后面走,而是推一段路就开始向大女儿“示弱”,请求大女儿帮助。每当大女儿把小女儿哄得高兴时,她就热情赞扬。两个孩子后来一起跟着妈妈做糕点,做得很开心,妈妈则和孩子们把做好的糕点一起包装好,带到学校门口去义卖(这是配合学校的公益活动之一),义卖所得全部收入捐给学校,用于帮助残疾孩子。两个女儿在母亲的一步步引导下,变得有爱心,有爱好,又爱学,尽管大女儿的表现还有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位母亲却首先肯定大女儿的进步。她让大女儿在她的素质基础上活出了“更好”,而没有用自己的标准逼孩子一定做到“最好”。
两个女儿从冲突到逐渐和好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家文化的魅力。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无论是这位母亲,还是她的两个女儿,都会在中国家文化滋养中做好她们的"美梦",享受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经典故事筛选】: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15804.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面对难以抉择的情境,你需要放下顾虑12-14
2 闺蜜成绩没考好怎么哄02-13
3 广东省学业考成绩12-03
4 过期的雅思成绩对考研有用吗英语12-13
5 成都石油大学计算机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