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来不乏工匠精神。不论是国宝级物件司母戊大方鼎的雄厚、勾践剑的不朽、马踏飞燕的精美,还是民间工艺的景德镇陶瓷、北京景泰蓝、福州脱胎漆具等,可谓硕果累累,每一件都世界闻名!同仁堂的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对我国工匠精神的一种诠释。
工匠精神,中国古已有之所谓“匠”者,乃是国人对具有特定专业技能之士的一种称谓。诸如“皮匠”、“木匠”、“铁匠”、"石匠”、"篾匠"等。中国是世界上手工业发展最早也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数度兴旺发达,众匠芸芸,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各行业顶尖高手。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精益求精,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在刀子刺进去时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刀子只需轻轻地划动几下,“哗啦”一声那牛的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真可谓是将此项技术发挥到极致,如此高超的技艺,恐怕就算是给“阿发狗”装上了精确屠宰程序也不及庖丁吧!
众匠云集、百业竞争的社会大背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完美的历史传统,共同推动着制造工艺和水准的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亦哺育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中国工匠精神来。“铁杵磨针”、“鲁班拜师”等均是这种精神的一个体现。
确立工匠精神,古人除依靠个体的自律之外,同时还借助于制度和法律的力量。如我们今天在秦简中可看到的《工律》、《工人程》等就收录了诸多的工匠条文,并予以公布督促执行。《工律》中明文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同一规格的产品,其规格必须完全一致,不得有丝毫出入),此律应当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工匠要求与标准了吧!
盛于魏晋时期中国“百炼钢”之术,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又一体现,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直至成百炼钢,锻出高纯度的器具。yipindushu.com
据上可见,工匠精神绝不是少数欧美制造强国的专利,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从来都不乏这种“工匠精神”的基因,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还更悠久,内涵更丰富。
中国工匠精神,历史硕果累累工匠精神在中国不是仅停留于书面的文字和教条,也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而已的虚幻追求,它更多的是以实实在在物件展示于世的真实产品。翻开浩瀚的中华历史画卷,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周朝的青铜器、唐朝的瓷器、明朝的家具等无数凝聚着中华民族聪明智慧,体现着中国人民不懈努力追求的精妙工艺品,中国工艺瑰宝正向世人明晰地诠释着中国工匠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
景泰蓝是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种最初由西方传到中国的工艺技术,由于中国工匠的潜心研究,几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制瓷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研究中国工艺史的鲜活材料。北京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雄浑、纹样繁缛、色彩富丽,给人以圆润坚实、细丽工整、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是艺术性极强的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景泰蓝曾多次被用来参加国内外各种重要展览,还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予外宾,是中国工艺品的典型代表。
中国一向号称“瓷之国”,景德镇又有“瓷都”之称。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风格独特,尤其以“骨瓷”最为有名。景德镇陶瓷艺术是汉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一件宝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外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的一些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全衣耗用玉片、金丝巨多,做工十分精细。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着实令人惊叹,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贵族奢侈的生活。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10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它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全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身上装饰着菱形花纹,剑格(剑柄与剑刃相接处)两面也用蓝色琉璃镶嵌着精美的花纹。中间靠近剑格外,镌有八个错金鸟篆体铭文。而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越王勾践。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无论就勾践剑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这口剑都无疑是中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
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镂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经专家鉴定,此系采用失蜡法铸造,因为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的痕迹。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基本方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浆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铺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德化,与醴陵、景德镇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陶瓷始于西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千年瓷都,世界官窑"。自宋代开始,德化陶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品;明代的德化白瓷以“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驰名中外,被誉为"象牙白"、"中国白"。除传统的刻花、印花外,在继承的基础上,德化白瓷又新增了堆花、贴花和透雕等装饰技法,兼以利用德化白瓷纯白的质地,不施任何彩料却栩栩如生,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南阳镇平人几千年来世代寻玉、识玉、琢玉、赏玉、爱玉、博玉,并将玉之儒德化转化为镇平玉之人文化、玉之产业化,使镇平成为“中国玉雕之乡”。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阳翡翠之称,是一种重要的玉雕材料。就材质而言,独山玉本身七彩斑斓,充满了生机盎然的自然意趣,具有一种对现实事物细节的抽象和转化能力,给人以超越现实、反复回味的艺术空间。
中国木雕,珍稀木材纯手工雕刻之精华。由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福、合的各种图腾和动物的形态及神韵产生灵感和创意,从文化、艺术、实用、观赏、保值、收藏等多种角度出发,进行选材和设计。因木而异的设计、恰当的造型形式、精湛的雕刻技法,使作品传神逼真,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凸显出设计大师和雕刻大师们对美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中国工匠精神,谱写当代华章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平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行业中的领军人物。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在制作金属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孟剑锋总要求自己把技艺发挥到极致。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作品上,每一个线条、每一组精美的錾刻花纹,都是他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美。为了探索工艺美术更广泛的领域,孟剑锋时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国家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从夏、商、周的青铜器,到元、明、清的瓷器,孜孜以求地吸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知识,然后消化、吸收并运用到他热爱的金属艺术中。因而他的作品包含各个门类的艺术精华,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特点。孟剑锋在传统的手工金属艺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其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行业内极高的水平,但是他并不止步于此,他把目标转向了高科技和新技术,利用高科技和新技术为工艺美术制造业服务。
顾秋亮,年近60岁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就是他组装的。大国工匠顾秋亮是一线工匠们的代表。正是一线工匠们的辛勤付出,作为国家经济细胞的企业才有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对技艺完美的追求,感染我们,也值得全社会尊重。
胡双钱,中国商飞总制造中心高级技师,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打磨、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一切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地飞行在蓝天”。
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高级技师,航天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他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动化生产、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为国防和航天科技现代化,为发动机型号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仅此而已,心中只要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有台前就有幕后。”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所谓“捞纸”,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说,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要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来45度角,抬得齐肩那么高。要从正中间下水,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15厘米左右深度。这上下一两,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纸的重量不能超过上下一两的误差,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的误差不能超过1克。周东红说:"这30年来,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周东红和他的搭档每天要重复这样的捞纸动作1000多次,行云流水间,他的手成了一杆秤,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就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
张冬伟,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术,LNG船上"缝"钢板,钢板之间严丝密缝,浑然天成。张冬伟先后荣获2005年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2012年获中船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公司举办的职工技能比赛中,他也屡次夺得桂冠,并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工人,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人才。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典型人物,是造船人传承“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工业产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先进代表。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南方四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捣鼓机器,后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为保证高铁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运行,高铁车轮的关键部位需要手工研磨,宁允展就是负责高铁车轮的研磨的。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首席钳工。海底隧道中防水工程至关重要,作为关键部位的防水阀安装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隧道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儿失误。管延安就是防水阀的安装工,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技术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钻研、敬业,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双慧眼,靠的是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炉火纯青的独门技术。
据《大国工匠》片中介绍,这些能工巧匠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只是从父辈、长辈或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学来的基本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不服输的精神,挑战自我,精益求精,最终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就是这些技术工人,竟然成为航天、潜艇等高端技术产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分。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船、海底隧道,这些技术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人精湛的技艺作支撑、作保障,那些大小产品都不会成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航天飞船为例,它的设计师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用智慧设计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能工巧匠们生产出了合乎标准的零部件,并将各零部件装配成功,把设计师的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同样也是令人敬佩的。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最终产生了奇迹。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一是想要做一件东西出来的情结;二是一种高度负责的生命态度;三是专注、专业,追求极致;四是把技术做成艺术;五是在每一个细节中体会做事的乐趣;六是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持正守度。也许这样的几个维度更为具象,也更为全面和透彻。
【内涵1:想要做一件东西出来的情结】
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他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对完美孜孜追求。工匠对工作,从来都有一份想要做一件东西出来的难以割舍的情结,绝不会过一天算一天。在内心深处,他们将工作视为用一生去完成的天职。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硕果累累——中国曾盛行的工匠精神】:http://www.yipindushu.com/baikexinzhi/17526.html
推荐文章
09-11
1 【稻盛和夫在工作中修行】09-18
2 最受欢迎的8个排毒方法09-06
3 最贱的5字网名09-13
4 【穷奢极欲——商纣】09-06
5 5字非主流伤感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