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京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入职埃森哲(当时尚名为安盛)。那是泡沫经济余力尚存的时代,求职市场完全是卖方市场。我以咨询行业为主展开了求职活动。关于我对咨询行业如何心向往之,后文会做描述,此处从略。我相信缘分,也一向重视缘分。而我和埃森哲之间就有缘分。在找工作时,我记得在埃森哲的进展非常顺利。彼时埃森哲的知名度还不高,也有人奉劝我说“应该还有更匹配的公司吧”,父亲却很高兴。每逢有大事件发生,父亲就教导我说:“现在已经不是只考虑日本的时代了。”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自身也对入职外资企业完全没有违和感,不仅如此,我甚至觉得外资企业更富有魅力。于我而言,父亲的影响非常大。
我满怀希望、干劲十足地入职埃森哲,却突然遭遇强大的障碍。当时埃森哲的新员工要使用全球通用的教材,学习名为COBOL的计算机语言和埃森哲独有的系统构筑方法论及工具。毋庸置疑,使用的是英语教材。我从学生时代起就不擅长英语,入学考试的英语科目虽然勉勉强强地通过了,但我还远远不能在工作中使用英语,而且对计算机知识我完全不懂。
原本我就禀赋平平,学新东西时总是学不好,学英语就是如此。刚读初中的时候,我对英语心驰神往,对英语喜爱至每晚睡觉时都要把英语课本放在枕边。但一上英语课,我就完全跟不上进度,没多久就掉队了。我不知道应该在何处动脑思考、应该默记哪些东西。而没有认同感,就很难取得进步,这常使我的思维陷入停滞状态。
我从前就最不能接受“不管怎样先默记下来”这种学习方式,入职埃森哲之后,类似读初中时遭遇的悲剧在十年后再次降临。 我入职埃森哲时的新员工培训模式是,完成为期数月的国内培训后,去位于芝加哥郊外圣查尔斯的培训中心接受最后的演练。这是为期三周的封闭式培训,日程非常紧张,周一至周六期间每天从早上8点培训至晚上10点,周日从中午12点培训至晚上10点。世界各国分公司的新员工集聚于此。培训中心的场馆是由先前购买的一所大专学校翻建成的,然后扩建了食堂、酒吧、洗衣店、健身房、台球室等设施。我当时深为其场馆规模和国际氛围所震撼。 当时我们被安排为两个人住一个房间,而且要求同宿的两人必须是不同国籍。我与一个研究生毕业、隶属中国台湾分公司、年长于我的台湾男子共处一室。英语靠不住,对中文一窍不通,我非常担心沟通上会很辛苦。不过,可能是因为彼此是有同样志向的同事吧,我们很快就能做到心领神会了。 然而,培训是艰苦的连续作战。讲课与练习均是使用英语进行的,而且学习内容都是真材实料的编程知识。到培训结束时,普通的学员能做完两个课题,优秀的学员能做完三个课题,而我根本没谱,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少(直至现在也全然不知)。最后我完全抄袭了不知是谁的答案,总算在规定期限内勉强完成了培训。 实际上,在培训期间,因为我实在是所知甚少,培训的讲师曾向当月的培训负责人提议说:“创一的理解能力太差了,他在这里参加培训也是浪费时间,送他回日本如何?” 毫无疑问,培训期间我得到了最差的考评。 当时埃森哲分配新员工的方式是,由各项目组向人事部传达人员需求,然后人事部尽量将具备相匹配的技能和资质的人员分配至各项目组(现在已有更高效的方法)。彼时,日本分公司里九成以上的员工都是做COBOL方面的工作。 没有一个项目组会喜欢在新员工培训中表现最差的我,更不用说点名要我了,于是我成了多余的人。虽说如此,公司也不能因为新员工能力低下就不予分配工作。碰巧我符合伦敦分公司(地点在日本)的工作要求,就被分到那个项目组。工作内容需要在当时尚属罕见的类似UNIX环境里使用C语言,数据库也与新员工培训期间学到的内容截然不同。 与英语及编程的恶战 我在培训时虽然已掉队,但对学到的内容还尚知一二,而被分到项目组后,我发现自己对工作中接触到的内容浑然不知。而且该项目组的核心人物来自伦敦,英语是项目组的官方语言。我的英语水平不可能突飞猛进。我同时收到用英语编写的C语言入门书和程序规格书,毫无意外地遭遇了挫折。用赛马来形容的话,那种感觉就是在闸门打开的一瞬间我就从马上跌落了。我每天早晨第一个上班,自以为已尽最大的努力,但却完全没能成为项目组的战斗力的一部分。 我认为自己对项目组的贡献只有两个:一个是头文件的输入,这项工作任何人都能胜任,只用将手写文件的内容输入电脑。我打字速度极快,所以得以胜任。只是,我对自己是否为这项工作创造了知识附加值心存疑问。 另一个是,因为有外国客户,所以项目组每周五的傍晚要举行名为“感谢上帝,周五到了”(Thank God It’s Friday)的联谊活动,我负责采买。不过,这能否被称为工作?略尴尬。总之,我只被安排做这两项工作。 在同年入职的新员工中,我是第一个被项目组退回的。作为接收新人的项目组,大家都明白新人所能胜任的工作不多。但大家也都明白培养新人的重要性,就那样简单地将新人退回,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大概是因为我的能力低到尤为突出的程度吧。我记得项目组最后给我的考评简直不能更糟糕了。 更让我痛苦的是,因工作能力极低,我发现人们都在渐渐离我而去。 在每个人都竭力做事、紧张竞争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无暇顾及他人。假设看到有人溺水,如果去施救,就很可能会导致自己也跟着溺水,人们就会不得不选择坐视不管。而如果眼看有人溺水却不去施救,善良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于是,出于无奈,人们会选择离开总是处于溺水状态的我。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至少我是这样感觉的),我感到了强烈的孤独,痛恨自己的悲惨境地,也对那些离我而去的同事满怀歉意,因为我知道原因在于我自己。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职业生涯从“掉队生”开始: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23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编织生活的温暖故事09-12
2 经典句子,文字间流淌的深邃情感09-12
3 经典句子,让人笑到飙泪的人生语09-02
4 老年人经典的唯美俗语09-12
5 经典句子:人生百态的凝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