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记住,“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为”,很难“对事不对人”,所以要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你听到一句话,如果不清楚是谁说的,就不要急于判断它究竟是对还是错、是真还是假,首先是要弄清楚对方是谁,这是开展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游玩,并去拜见方丈。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他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方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将郑板桥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时,方丈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
这个故事通常用来讽刺方丈势利眼,其实方丈是根据对方的身份,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和态度,只不过一开始没弄清楚,看走眼罢了。
平时生活中,你可以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的人。在公司里,如果你的职位比我高,那你说什么都比较正确;如果你和我平级,那就以“来而无往非礼也”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的职位比我低,我不会以大欺小,但也绝不容许你以“下”犯“上”。有人会说,这不是没有是非观念吗?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人才有事——上司的事 在中国社会,职位低的人不宜反驳职位高的人。例如,老板是你的上司,他冤枉了你,你该怎么办?如果据理力争的话,他也许会认识到是他的错而非你的错,但这又如何呢?他身为老板,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一定会觉得很没面子。 没有面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设法找回面子。如何找呢?很简单,一心一意地找你的毛病,只要被他找着了,他的面子便全回来了。如果有人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错,你真的插翅难逃,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迟早会被逮个正着。 如果上司冤枉你后,你保持沉默,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负重,其实不然。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发,就会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回事?难道我冤枉了他?”于是,他自然想着解开谜团,结果发现自己确实冤枉了你,并由于自己内心愧疚而善待你。 通常,上司冤枉你,纯属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颠倒是非,存心为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这种上司,足以证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据理力争又有何用?不如另谋高就。如果你没有其他出路,最好忍气吞声,说不定上司见你一直逆来顺受,网开一面,不再针对你。 如果你不幸遇到的是个迷糊的上司,你说得再对,他都可能斥之为狡辩,于事无补。不如安静下来,好好做事,以免被他抓住把柄。 迷糊的上司不好,但过于是非分明的上司也很难相处。因为太过分明,以致刚愎自用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说你错,你就错。你据理力争的话,只会弄得面红耳赤。 如果你的上司不是以上三种人,那他就是无心犯错。这种无心的过失,是应该谅解的。没有必要得理不饶人,让无心错怪你的上司难堪,所以应当用沉默来暗示他有错误,使上司自己察觉,自行校正。 有人才有事——平级的事 如果在公司里,一个与你职位相当的中层干部发现你的错误却没有当面告诉你,而是到处宣扬,那你只有全力找他的差错,照样宣扬一番,让他尝尝同样的滋味。这不是面子问题,也不是心胸狭窄的表现。而是“交互主义”,即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相反,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如果他发现你有差错,当面规劝的话,虽然你一时可能无法接受,但是他既然说的是事实,出发点又是为你好,你终究会心生感激,又怎么会记恨他呢?但他却没有和你说,反而到处宣扬,分明是让你难堪。 有人才有事——下级的事 如果你的下属或者是另一个部门职位比你低的人在背后议论你的过失,你通常会毫不犹豫地“修理”他一下。而且“当年别人教诲我,如今我也应该教诲别人”的想法,很容易变成理直气壮的借口:“修理”他,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有话最好当面说,不要背后胡扯。 所以,对象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先弄清楚是谁说的,然后再行定夺,这就是一种“经”,如何应变,则是个别的“权”。 我们一直重视伦理,对于人的身份、地位十分关心。看见或听说一个人,总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样的人,并且依据身份、地位作出不一样的反应,才算合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进一步达成预期的目标。这不是势利眼,只要保持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后恭,没有什么不好。 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会上当 “小心不要上当”,并不是“不要相信别人”,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 正因为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可以相信的时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时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变,不可不防”。这些话都是我们常说的,看起来互相矛盾,却是因“时”而制宜。 在公司里,你可以选择相信下属,也可以选择不相信下属。你相信下属,万一他骗你,大家就会嘲笑你,“三两句话,把他骗得团团转”,结论是你“缺乏判断力”。但你不相信下属,又怎能与其相处?怎能把工作安排给他?所以,在信与不信之间,需要自己拿捏。 一般情况下,我们当然应该相信别人,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程度。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相信。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当。对任何人都相信,受骗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你无法要求别人绝对诚实,因为没人能做得到,所以只能自己小心。“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凡事都追求合理 在公司里,你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上司和下属才会接受。例如,公司的制度,大家都知道制度要遵守,但也清楚制度容易僵化,易变得不合时宜,因此在制度范围内,多半喜欢权宜应变,以求合理变通。凡是不会变通的人,都会被人斥为“死心眼”、“死脑筋”。 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 既然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就应该“反求诸己”,即“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用自己的合理来影响下属,使下属也能合理。自己不合理,却希望员工合理,结果经常不如意,这时怨天尤人也是枉然。 但是,合不合理,各人的标准不一,你认为合理,我可能认为不合理,因此这个“合理”也会引起很多争执,产生很多不愉快。不过,凡事自己求合理,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即使你的“合理”和下属的“合理”标准不同,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至少问心无愧。至于是否会引起争执,听天由命吧。虽然这听起来比较消极,但总比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使大家不高兴,甚至造成误解好。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有人才有事,先弄清对方是谁: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1148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如何在公司内外建立人际关系网络09-12
2 招聘管理的常见误区09-12
3 缺乏支持09-12
4 经典句子,让你笑到脸抽筋的语录09-12
5 白色思考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