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鲲性格相当直爽,自称:“仆无纤芥之善,而有必不可化之性,谓是是非非,贤贤黜不肖,古今儒者大权,断断不可枉。诚心直躬,高行阔步,毁誉无所护,曲直无所强。”(599)“为人守古独行,执廉隅,于当世少所许。”(600)他只和几个知心朋友有交往。
杨承鲲虽颇有文才,却不擅长应试,考运不佳,几次参加浙江乡试均失利。约万历十五年,杨承鲲补为国子监太学生。万历十六年春正月北上,四月到北京。“离寒触暑百许日始至都。至三日而病,病百日始解。”(601)由此可知,杨承鲲水土不服,身体不好,到北京以后就生病了。在北京期间,杨承鲲带病,与董其昌(1555—1636)、王衡等七人结成七子社,从事诗文创作与评论。其间,写下了《蓟门行》,一时名满京城,引起不小的轰动。“客辐辏至,不胜款对”(602)。由于生病,乡试也考得不理想。“薄了试事,踉跄而南”。董其昌等社中成员六人顺利考取进士,只有杨承鲲落选,这对早负才名的杨承鲲是一个巨大的精神打击,从此他对科举出仕心灰意冷。这次应试失败后,杨承鲲告别京师,重回宁波。“抵家复病,病复百许日,稍安榖。顾迄今不了床箦债,如之何?”(603)
杨承鲲喜欢山水旅游,是一位典型的田园派诗人。万历十二年(1584)前后,在小溪旁筑茅屋一间。“出城南五十里,舟行水石间,一峰宛宛出林,末为小山,下为小溪,盖锱宋时小溪镇,古句章城废址在焉。余因山构茅茨为老计,左江右溪,长林修竹,平畴广野,高台幽轩,无不有也。晏坐之隙,时与山僧野翁谈经问字,较晴量雨。兴至则杖策游西山诸寺。每有佳晨好夕必会,会必小饮,期在必晹。甲申八月十三,月色甚佳,呼酒召客,欢咏竟夕,尽十七天,无纤云,遂各赋诗五首。”(604)《述伏牛山记》称:“不榖怀五岳远矣,老困一经,疲马栈行,无能自引决,北不尽云龙,南不过彭蠡,跼蹐人代,寥廓之士,往往笑之,即不榖亦自丑焉。”(605)
归家后,“居里中,布袍芒屩,翛然逸尘”(606)。他在城外老龙湾西建有小园“翛园”(607),园内有长春圃、泛爽亭诸胜,有西清阁,成天啸咏其中。全祖望《杨氏翛园》诗称:“地踞双湖胜,人称一代才。”其与友人书云:“城南有先人遗业一区,柽枫白桕栗,隐映若碧城。天风海涛,生几席间。菱菰、荷芰、蹲鸱、薯蓣之属,至死不饥。伏腊之暇,想足老矣。”(608)翛,无拘无束之意,可见其性情。杨承鲲表面上颇为享受这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却充满着郁郁不得志的感伤。杨承鲲《翛园观刈稻咏怀》云:“老觉衣裳薄,寒摧捃拾频。寻常村径小,来往路人新。沼静饥鱼出,林卑宿鸟驯。鸡豚与闾巷,不厌野夫贫。”这首诗描述作者身处乡村闾巷之中,有鱼鸟清幽之乐,远离喧嚣,清净怡然。虽是如此,亦是“老觉衣裳薄”,颇有悲凉之意。乡友屠本畯对杨承鲲的认识比较深刻,认为“人徒羡其擅风雅而裁吟咏,乃不知其哕心肝而示牢骚也”(609)。科场失意、怀才不遇的他,以游历古迹名山为乐,诗文咏怀,颇有些汉魏名士之遗风。杨承鲲好云游,自言“仆山水之僻,宇内所知”(610)。近者游浙中诸名山川,远历燕赵鲁齐之地,足迹遍布南北。“性爱佳山水,不极幽险不止。尝夜半过送骨岩,雾黑林深,风飒飒,竖毛骨,怡然也。”(611)旅途闲暇之际,作诗为文,抒情写意。由于精神状态不好,身体不好,英年早逝。时人胡应麟称:“吾乡李能茂、杨承鲲,英英上足,仆素以大业期之,一岁奄然,同殡狐貉。”(612) 卒后葬五郎桥。阁臣沈一贯(1531—1615)《哭墓诗》称:“世人无达识,此道只论声。独好君家事,堪高我辈名。”“杨生喜任侠,末路弥纵横。死后诗当贵,生时世莫名。”(613) 杨承鲲身后,宁波诗人陆宝(1581—1661)(614)作《杨孝廉伯翼》诗称:“孝廉好奇服,诗中杨白眉。手炼五色石,补天计安施?天龙下与争,焱火怒雷师。余时偶在侧,叫噪如猱儿。败甲莽不收,元气纷淋漓。易散者彩云,无根萎琼枝。四十称早夭,秋风号羁雌。悲哉广陵散,弦绝此其时。”(615)这首诗应是杨承鲲卒后所写。而《过杨伯翼翛园故址》则写出了杨氏身后的悲凉之象:“园景如诗峭绝伦,诗亡园亦化荆榛。旁观解惜玄亭撤,才鬼难甘白屋贫。疆理云无迷故处,歌呼鸟代作新怜。一湾池水清无底,瘦影还疑照昔人。”(616) (3)杨承龙(1534—1601),字伯时,号震川,杨美益长子。以《易》补邑庠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隆庆元年(1567),参加浙江乡试,两列副榜,援例补国子生。生平倜傥有胆略,见义当为,毅然为之不少顾。万历十六年(1588),发生饥荒,杨承龙连续煮粥十五日,救活数千饥民。万历二十五年(1597),授鸿胪寺司仪,升署丞。官司仪时,有人送一个女子给他,当时已经以五十余金成交,上门一见,见那女子愁容有泪,一问,才知家中有病夫幼子,于是改变了主意,归还了妇女,且没有收回成交钱。升山西泽州州判,多有惠政,百姓称他为“佛心爷”。有一次到沁水县调查,发现了羡银4800多两,他主动上交朝廷,受到朝廷的表彰。后官别驾。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于官(617)。 (4)杨子龙,号少谷。杨美璿之子。这是杨家水畈一支后裔。嘉靖间,以《易》补邑庠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浙江乡试举人。“嘉靖中,知天长县(今属安徽),首议经费里甲,继请撤还驿传,及革护城河粜籴之税,至修学宫东西月池,排纂县志,皆关为政大体。”(618)隆庆四年(1570),为高州府通判(619)。授湖广荆州府归州知州。 (5)杨承明,字用晦,号鸥池,晚号鸥南。杨美珩长子。由庠生,援例补国子监生,授北京南城兵马指挥。 (6)杨承立,字用豫,号玉泉。杨美珩四子。以祖荫,补国子生,授国子监典籍,升都察院照磨。丁外艰服阕,补福建布政使司照磨,升广西桂林府通判。 (7)杨承宾,字国器,号斗峰。杨美弁儿子。廪膳生员,久试不中。万历七年(1579),以子德政,赠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加赠中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 (8)杨承嵩(1562—1607),字镇望,号斗逵。杨守隅玄孙。嘉靖间,为宁波府学生。 (9)杨承学,山西潞州府学廪生。万历间,选贡。 (10)杨承鳌(1537—1595),字伯鳞,号小海。杨美益二子。以《易》,补县学庠生。援例,补国子生。授上林苑监录事。 (11)杨承平,岁贡,官经历。 (12)杨承教,字克安,号见梅。援例,礼部儒士,授京卫经历。 (13)杨承敕,字克时,号见山。援例,礼部儒士,授京卫经历。 “承”字辈杨氏人员,出了一个进士,一个举人,38位庠生或国子生。 3.杨德政及其他“德”字辈人物 “德”字辈,属第十九代。只有杨德政一人中进士,也是杨守陈后裔。 (1)杨德政(1547—1605),字叔向,一字公亮,号楚亭,杨守陈曾孙。少有文名。隆庆元年(1567)举人。宁波地方为此科举人立“振海蜚英坊”,在宁波城西街。 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载:“杨德政,贯浙江宁波府鄞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公亮,行二,年三十一,八月三十日生。曾祖茂元(通议大夫、刑部右侍郎),祖美弁(监生),父承宾,母俞氏。慈侍下。弟德孜、德启。娶舒氏。浙江乡试第十六名,会试第六十四名。” 杨德政中进士后,改庶吉士,万历七年,除编修。万历十一年(1583),杨德政续补杨守阯《宠命世载录》,共收录105道旨意,重加刊刻于世。从杨范开始,至杨德政,已经七代。“龙章凤藻,先后映辉,国恩之厚将覆载,不足比伦矣。”(620) 杨德政以政见忤于时,出为福建右参议。迁福建副使。万历二十一年(1593)二月甲午,起补广西副使(621)。后管河南修河。后升陕西提学。历山东参政,修阙里孔子庙,总理工程。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不久,升福建按察使。万历三十三年(1605),推补山东右布政使,命未下,以病告归,旋卒(622)。 杨德政有《梦鹿轩稿》二卷,可惜没有传下来。《明诗综》录诗二首,《苑田观获》:“南风吹城阙,西苑鸣桑鸠。帝亩雨露偏,田畯职亦修。维时麦稼登,满地黄云稠。播植良苦艰,喜见千仓收。皇情念民依,感之纾殷忧。愿以庾廪资,勤息覃遐陬。咏哉七月篇,庶几追成周。”《河西阻风,戏示同行者》:“失路依依独问津,杨花飘荡扑征轮。东风正似邮亭吏,只解迎人不送人。” 杨德政有三个儿子,即杨秉惺、杨秉悌、杨秉恢,均为庠生。长子杨秉惺,字元度,也字僧郎,补国子生,能诗,与林奕隆兄弟唱和最多(623)。 杨德政所居称按察使宅,即镜川书院,位于今宁波中山公园旁横河街东侧。其书房称梦鹿轩。康熙三十八年(1699),杨德政孙松泉公曾立下《遗据》,称:“我祖所建学宫旁之第,且付祝融,所存者仅石鼓一对,忠祐庙境主神前匾额,题‘里人杨德政’,为吾祖旧迹。沧海变迁,自古而然。……宅名杨家河头,今河在而杨家旧第仅存焦土矣。基贴射圃,有腾字号,盖地贰亩七分三厘七毫,在杨官祀输粮。予祖自回禄后,在城北西河营横矮屋数椽,课吾辈诵读。”(624)由此可知,镜川书院早在万历中叶即已被烧,杨德政已迁居稍北的西河边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家声少替:嘉靖以后的杨氏3: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176.html
推荐文章
09-11
1 林则徐经典语录摘抄309-13
2 正能量语录宝藏集,等你发掘!09-13
3 命运再无常,乾坤自在心中09-02
4 晚安心情语录大全09-11
5 杨守陈的诗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