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种类繁多,有大有小,有渐悟有顿悟。但要求人们用语言形容这个过程时,他们往往想了半天却只能笑笑敷衍过去。他们讲述经历时喜欢大量运用比喻来形容那一瞬间(即使实际发生的时间要比那久得多):“就像有人按下了按钮。”“一下子被击中了!”“如同一座小火山。”“‘砰’的一声,我的眼前一下子变得清晰了。”
心理学家们正忙着推广洞见这个概念,或者至少有些案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早期研究表明无意识的欲望一定与现有问题有关;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对于理解不被熟知的感觉很重要;亚伦•贝克(Aaron Beck)和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认知行为学认为要辨识和挑战内心的解释,因其会引发情感痛苦。以上这些都说明洞见已然成为疗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见)。
找到原因 不管是治疗方法或治疗类型,也无论一个疗程结束后引起了什么行为的变化,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满意,因为他们了解了自我和性格类型。尽管对话和思考产生的洞见不一定能引发后续变化,但却能为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提供基本的解释。乐观说来,这也能加深对如何预防复发性问题的理解。 举个例子,如果某人沮丧了,在计划和执行有效策略之前,理解痛苦的来源与原因通常是有帮助的。这种抑郁是不是对失望的合情合理的反应呢?还是说这个人的生活实际上很空虚、没什么意义?抑或是早期创伤或历史遗留问题延迟反应的结果?可能是遗传基因问题或神经性疾病?这种情况下则需要截然不同的干预和调整生活的方式。或许这些症状甚至都没有出现在接受治疗的人身上,而是代表着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用最可行的办法进行治疗。 杰米(Jamie)曾经很自卑,也担心自己因为日渐增大的压力而导致厌食症复发。她参加了为期几周的集体治疗。团队治疗有几个很显著的好处,她是这样描述的:“我可以脆弱、感性,无所顾忌,之后却感觉跟这些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亲密。我感到我从未这样轻松地活着,这让我对未来如何与人相处有了新的认识。我接纳自我,包括所有缺点,不再认为我不够完美。” 杰米在团队治疗中的最大收获是她不再像她想的那么糟糕:“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我意识到,我的人生差点儿就毁了,但这里的其他人也一样,不是吗?我曾一度害怕别人觉得我是一个贱人和弱者,或许他们就是这样认为的,但这也没关系。有段时间人们戳我的软肋,我也能应付自如。这些时间慢慢培养出的亲密关系使我们更加团结有爱了。有时觉得队员能看到我的内心深处,这些部分是我的朋友和家人花了十几年时间才了解到的,而他们几周就看穿了。虽然有时候也感到紧张,觉得我有太多东西要消化,但我们还是坚持过来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承受不住要倒下了,但我背后总有一群人在支持我,即使了解自己的过程带来了很多很难承受的痛苦。” 杰米获得的另一个洞见,也是大多数参加过团队治疗的人所收获的,就是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除达到个人目标之外还存在的“普遍性”:“我当然会觉得孤独和挫败,没用也没人爱,但这都可以接受,因为我们时不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它们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但我意识到这些感受是大家都有的。这点太重要了。我之前从没这么想过。正是这些让我觉得孤单和孤立的感觉把我们互相联结形成一个团体。当然,我在团体中的角色包括了我平凡的、慈爱的、逐渐成长的自我,但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我将永远感激这些人,他们教会我认识我自己。这段经历如此特别,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也很珍贵。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我有多感激他们,但我希望我在这里得到的改变人生的东西对他们也有所帮助。” 洞见的局限性 值得再次强调的重点是:弄清楚你的问题以及为什么洞见并不一定会带来你想要的改变。一些专业治疗师认为花时间在自我认识上没有任何积极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为不做出改变提供借口。这些治疗师甚至对操作过程的潜在原理也不感兴趣,更别提帮助患者获得洞见。他们按经验提供治疗方案,大部分依照一些相同的基本原理。他们每个人都循规蹈矩按指令行事(这毕竟也是洞见的一种),把情况一般化,采用积极性预期,鼓励自主性,提高沟通技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特定程序设置特定目标。但很少尝试有意去帮助人们理解他们是怎么走到目前的困境,或帮助他们把过去发生的某事和现在的行为联系起来。 有的人接受治疗长达数年,有的人看完了市面上每一本跟自己问题有关的书,有的人收集的自助书籍多到可以开一个图书馆,有的人甚至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但他们似乎从未改变自己有害的行为模式。他们都非常清楚他们为什么一团糟。他们深入理解所有可能的原因,他们能在复杂的情形中找到与早期童年的联系,可以对目前的问题做出无数的解释,但他们的生活仍然丝毫未变。当然,一个好的治疗师会帮助人们去接受最初的抵触心理,这是正常也是明智的,然后耐心地等待,试探和敦促患者,直到他准备好开始攻坚克难。 有一个叫弗雷德的客户,在我这里治疗了好几年。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看不出来他的行为有任何改变。他一心一意接受治疗,从未失约,看上去很享受每一次会面,并且都会充分利用治疗的时间,但收效甚微。当我对他这种状况感到又挫败又着急时,他只是耸耸肩看着我,就好像有问题的是我——确实是!最终,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并不十分愿意):他来我这里不是为了改变,而是想和我高谈阔论他感兴趣的事情。这让我十分困惑:他是如此孤单、孤独,如此僵化、呆板,但他已经学会了在这种状态中惬意自得。 因此,并不是想要获得变化的人才会改变。换句话说,改变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单纯的智力水平,有的是更深层次的情感水平,还有的确实能转化成可量化的行为和可观察到的变化。 撕心裂肺尖叫后的清晰时刻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讲的都是因为治疗型谈话而发生的清晰时刻,但更为常见的是来自人们的生活经历,尤其是那些如同坐过山车般的经历。宝芬妮(Bethany)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今年夏天,我去一个公园里玩一个老式木质过山车,那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宝芬妮笑着说,“玩乐和笑声对我来说一直不可或缺。” 尽管宝芬妮说自己不怕这种刺激项目,但她却很害怕和人变得亲密。她敢去蹦极,却没有勇气跟别人有亲密的人际交往。 而这一次玩过山车却不像从前那样。“我不后悔坐上去了,”她说,“但结果是我撞伤了脚踝,扭伤了脖子。我大声尖叫,感觉脑袋和肺都要炸掉了。我没想到自己也会像恐怖电影里的女主角那样尖叫。快结束的时候我简直要说不出话来,就连我前面的小男孩都转过头看我,觉得我是个失控尖叫的疯女人。但我根本控制不住,我也不在乎了!“ 令宝芬妮惊讶的是,她这次吓坏了,也任其发泄了出来:“我真的放声发出骇人的尖叫,有个悲伤念头在脑海里闪过,我开始哭得稀里哗啦。在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真的要哭,尖叫只是个发泄的通道。” 回顾这次过山车的经历,宝芬妮说:“这让我知道我能叫得多大声。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可以放任而不是压抑自己的全部感受。那次之后我知道下次面临障碍时,我要大声尖叫!” 这件事看上去很小,但却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如何通过偶然事件找到全新的面对困境、处理难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毕竟,一些最有用的发明甚至发现——青霉素、X射线、起搏器、微波、尼龙褡裢、超粘胶、特氟龙——都是偶然发现的。 这个例子也说明,大多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隐藏在你忙着做其他事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寻求改变——但当我们正另寻途径时它会自己找上门来。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洞见的多种来源: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38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经典之语,绽放质感光辉09-12
2 经典句子:岁月沉淀的高级言辞09-12
3 中国人自尊心很强09-12
4 提高员工满意度,能否提高企业的绩效09-12
5 经典句子:感悟人生百态的经典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