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在道德上绝大部分是恶的,在理智上是愚钝或乖张的,孤独与这样的人无缘。天才且不需与他人为伴,依靠他们自己是他们交好运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孤独对人有双重作用。一是使他与自己保持一致,二是阻止他与别人意见相同,后者是一个很重要的有利因素。在与社会的交往中,存在着如此多的制约、烦恼甚至危险。人们遭受的全部不幸都源于与他人的交往,这种交往破坏了思想的平静,而在幸福的种种要素中,首要的是身体健康,其次就是思想的平静。如无适度的孤独,思想的平静就难以达到。犬儒学派的门徒们放弃全部私人财产,以求达到无忧无虑的幸福,而拒斥社交也是一个人所能做的最明智之举之一。
【亚瑟·叔本华】yipindushu.com
圣·皮埃尔有一句十分精彩透辟的论断: “节省食物是强健身体的手段,舍弃社交是心灵安宁的途径。”喜欢孤独就像得到一座金矿,但这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社会交往的首要缘由是相互之间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烦恼便会驱使人们再次走到一起。如果不是这两个理由,一个人可能会选择独处;如果独处是生活的唯一条件,这种生活会使一个人的自尊自傲无限膨胀,他就会感到自己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如果他选择与人交往,现实生活的纷乱将很快粉碎他的幻想,而他所得到的将是痛苦和失望。从这一点上可以说,独处是人类原初的、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会像亚当那样,欢乐完全出于自己的本性。
对独处的另一种看法是:独处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因为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与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的,他是处于社会中的而不是独处的。所以不能说喜爱独处是人类本性的一种原始特征,它只能是经验和反省的结果。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经验随着理智能力的发展而日渐丰富,他对自身经验的反省也将逐渐深刻。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社会参与度与他的年龄呈反比。如果让一个小孩单独呆在一处,哪怕仅有几分钟,他都会大声啼哭,让他立刻停止啼哭就是对他的严厉惩罚。年轻人很快就能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他们中间只有少数心地高尚的人会独来独往,但整天这样,也会让人不快。成年人能很容易就做到这点,对他们来说独自生活烦恼很少,并且年龄越大,烦恼越少。一位比他的很多朋友都活得更久的老人,要么对生活的乐趣毫无感觉,要么对其漠不关心。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经验是对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反省的产物,尤其是从大多数人所经受的不幸中所获得的裨益。个人互相利用对方道德或理智上的缺点,会导致不愉快的种种后果,这不仅使大部分人的社交令人厌烦,还令人难以忍受。在世界上,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最糟糕的还当推社交。就连伏尔泰这位善于交际的法国人也承认,到处都有不值一提的凡夫俗子,他不得不承认: “地球上挤满了蝼蚁般的人群,却没有值得与之谈话的人。”
彼特拉克为了成为孤独者,也曾提出过相似的理由。他对隐居的热望是那样地强烈而永恒,他说: “只有那潺潺的清流、空寂的荒野和莽莽的林海,才真正知道,我是极其渴望避开迷失天堂之路的无可救药的愚人。”
安吉利斯·赛勒修斯是一位基督教作家,他也以其神秘的语言表露了这一情感,他说: “希律王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上帝警示我们有危险,我们与约瑟夫一起从伯利恒来到埃及,我们远离尘世寻找那隐居之所,否则,等待我们的就会是痛苦和死亡!"被普罗米修斯赋予优良禀赋的人,都曾谈到过这个问题。这些英才在与世俗的交往中会得到什么乐趣呢?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恰恰是后者身上少得可怜的崇高品质。就后者来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陈腐、浅薄和粗俗。英才们想与那些无法升华至较高水平的市井之徒交往吗?这后者可以说是只要赚别人的钱就行,这是他们存在的原因所在。流氓恶棍总喜欢社交,这更为不幸。品质高尚的人,并不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快乐。他越来越乐意独处,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认识到一边是孤独,另一边是粗俗,此外别无选择。甚至连安吉利斯·赛勒修斯,一位充满基督徒情感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真实性。他说: “无论孤独怎样让人痛苦,也要当心不要变得粗俗。无论你在何处,都愿你找到一片荒漠。”
伟大的天才,人类真正的导师,从不关心与他人之间那种持久的交往关系,就像学校的老师从不过问他周围喧闹的学生们的欢跃嬉戏一样。这些天才们的天职是引导人类越过茫茫大海而达到真理的殿亚瑟·叔本华堂,将人类从荒蛮粗鄙的黑暗深渊中拯救出来,使之吮吸文化的甘泉,进而得到净化和升华。伟大的天才人物生活在这个并不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从幼年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与他人之间的明显差异。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才会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以其隐退的生活方式使其理智的隔绝进一步强化,对那些尚未摆脱普遍流行的粗鄙庸俗之人,他们从不与之交往。
喜爱孤独并不是人性中直接的原始冲动,而是某种从属的渐次生成的东西。它是伟大人物的高雅气质,如要具备这种气质,必须战胜种种自然的欲望,并不断地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伟大人物注定要成为孤独者,尽管他也多次为这种命运深感痛苦,却又选择了解它,因为成为孤独者,毕竟要比成为粗鄙者少一些痛苦。
人在年满60岁以后,对孤独的偏爱渐渐成为一种真正的、自然的天性,在这个年龄,一切爱好与兴趣都融为对孤独的偏好。甚至最强烈的冲动——与异性的交往——也很少起作用。这是暮年的无性状态,它为某种自我满足提供了基础,并逐渐解除了与他人交往的全部欲望。只要克服无数幻觉和愚蠢,生命中富有朝气的年华就逝去了,人也不再有任何希冀、谋划和目的。他所属的那一代已经消失,而新的一代已成长起来并认为他根本不属于富有生气的一类人。当我们步入垂暮之年,我们宁愿为理智奉献自己的余年,也不愿沉湎在生活的现实之中,因为只有不断使用我们已获得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保护种种机能,我们也才会更有兴趣去研究其他问题。原来朦胧不清的无数事情都渐渐变得明晰了,结果使我们感到所有的困难都已解决。
根据长期的经验,我们不再对凡人期望过高。我们发现从亲近的朋友那里不曾得到什么,也发现碰到的都是一些不完美的人。我们不再对生活抱有拙劣的幻想。只要从某个人那里了解到他的言行,就会感到无需与他建立亲密的关系。从前对孤独的偏爱只是沉溺于对社会的奢望中,而现在却变成了我们的自然属性,如同鱼儿离不开水。这些自然属性也是我们生命的要素。这就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在逐渐步入暮年时并不感到烦恼苦闷的原因。
这是一个真正享有特殊荣誉的年龄,处于这一年龄的人,只有具备丰富的才智才能享受到晚年的欢乐与幸福。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精神力量所在之处,对此更是倍加赞赏。只有那些贫乏粗俗的人,才会不论在哪个年龄段都爱好交际。一旦他们成为社会的累赘,不再造福于这个社会时,最多只是为社会所容忍。
人越年轻,越渴望得到很多知识。在青年时代,造物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互相教育的体制,以让我们与他人交流。与世隔绝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缺憾和烦恼,但这种缺憾和烦恼与社会的缺陷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任何真正有自身价值的人,独自一人生活比与他人一起生活都要好得多。在独居的种种长处中,有一点最容易被我们认识到:当人们整日闭门不出时,身体就会变得十分敏感,以至于十分轻微的气流也足以使其生病。我们的情绪也会这样,长期与世隔绝使之变得这样敏感,以致最偶然的一件小事,最寻常的一句话,最不经意的一瞥,也会激起或伤害我们的感情。而这些从不为那些生活于纷繁嘈杂中的人所留意。
当你发现社会不尽如人意,感到自己遁入孤独更为恰当时,你会发现,你并不是一个能经受长期独处考验的人,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在你年轻的时候。我奉劝你养成在社交中保持某种孤独的习惯,并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傲。既不要拘泥于别人,也不要立刻和盘托出自己的思想。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无论是道德上还是才智上,都亚瑟·叔本华应强调自己与别人意见的不同。如果你这样做了,就不会与他人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却又显得似乎生活在他们中间,你与他们的关系将会有一种纯粹客观的特征。
这种预防措施将会让你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且使你由此而避免遭受其伤害。社会就像一团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却不是因靠得太近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被迫忍受严寒的煎熬。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独处的必要: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9807.html
推荐文章
09-11
1 【第二次被抛弃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09-13
2 正能量语录集,为你照亮前行路!09-12
3 经典句子,开启情感世界的神秘钥匙09-20
4 探索汉字宝藏,入心短句字09-19
5 提问的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