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某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研究生课程时,要求学生们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结果,不少学生抱怨这些著作太难懂。他们都有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背景,有的已经开始参与研究工作,却为阅读心理学大师的著作而感到头疼。他们都曾通过教科书接触过这些大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师的理论,然而经过教科书的归纳总结,大师们思想中的心灵成分已经消磨殆尽,余下的只有简单的观点和逻辑。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克莱因等心理学家的著作之所以具有美感,正是因为其中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个人倾向和观念,但这些内容在教科书里是找不到的。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都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正体现了著作中的心灵成分。
读了她的论文,发现讨论部分十分简略,只有短短的一段。提问期间,我问这名学生,为什么她的论文课题讨论部分如此简短。其他答辩委员都惊讶地看着我,后来有人告诉我,论文中的讨论部分理应简短,因为过多的讨论会被视为主观臆测。"主观臆测"(speculation)这个词,通常用来指代缺乏量化研究和论证基础的观点,在学术上,这样的观点基本没有参考价值。然而在我看来,这个词很有积极意义,因为它带有心灵的成分。Speculation的拉丁词根“speculum”是“镜子”的意思,带有反省和沉思的意味。尽管那名学生通过仔细的量化研究,赋予了课题“精神”,却完全没有考虑它的"灵魂"。她花了数百个小时收集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却不肯多花些时间思考课题的深层含义。学术界认可她的做法,认为我的观点不符合现代的研究方法论。她通过了答辩,而我则得了个"不及格"。
理智总是要求脚踏实地的证据,心灵则更喜欢巧妙的见解、敏锐的分析、内在的逻辑和优雅的风格,以及步步深入、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它不会寻根究底,不会执意追寻明确的答案。即使对于已有定论的话题,它也要探究一番,特别是在与伦理有关的问题上。
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认为,对于潮湿、黏稠、沉积在坩埚底部的物质,必须要加热蒸馏,让某些成分蒸发和升华,另一些成分则得到浓缩。人生某些厚重的成分,也必须经过这样的蒸馏和升华,才能用想象力加以探索。这里所说的升华,并不是用理性取代感性和本能,而是对经验进行蒸馏,让它分离成思想、意象、记忆和理论。久而久之,这些成分自然会浓缩成我们的人生哲学,成为我们个人身份的一部分。 对心灵来说,真理永远是相对的。心灵总是在变化,总是处于反思和自省之中,从来不会用唯一的标准限定真理,因为任何标准都带有主观因素和想象力的成分。“真理”这个词与心灵并没有什么渊源,因为心灵追求的是洞察力。真理是静态的,是需要我们承认和维护的;而洞察力则是动态的,是意识的一部分,随时等待着更进一步的发掘和探索。理智总是坚守它所认定的真理,心灵则追求更加深入的洞察,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为了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双重境界,我们必须学会用心灵的方式思考。如果我们仅仅从理智出发,去寻求通往精神境界的道路,那就等于从一开始就抛弃了心灵。现代文化过于偏重精神性,却对心灵不管不问,所以我们要想为精神生活赋予心灵的深度,就必须彻底改变思考方式,重新认识心灵的种种特质——敏锐,复杂,世俗,含糊,永远达不到完整,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心灵与观点】:http://www.yipindushu.com/shejiaorenxing/14615.html
推荐文章
09-02
1 晚安的句子100句09-20
2 感受汉字力量,这些人生感悟句子具有穿心的力量09-12
3 经典句子:让人陶醉的经典语句大全09-04
4 19春北理工社交礼仪答案09-20
5 捕捉汉字精华,每天摘抄一条名人名言共 100 句